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探讨《洛神赋》主旨,以史实为据,考究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政治环境,对《洛神赋》主旨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特殊处境,分析其写作心态,对照其政治追求,并溯源“求女情结”的文化嬗变,因此认为赋作的主旨是“政治失落的遣怀”。这既便于加深对赋作内涵的体悟解读,亦更加深入对曹植政治人格的全面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谈话】师:认识他吗?相传他七步成诗。生:曹植。他是曹操的儿子。师: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你们看,他的代表作《洛神赋》,被称为浪漫主义千古名篇。(出示《洛神赋》)师: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洛神赋》的魅力,有人将《洛神赋》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演绎,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视频)师:你发现视频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生:它把《洛神赋》画成了一幅画,写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洛神赋>主旨,以史实为据,考究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政治环境,对<洛神赋>主旨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特殊处境,分析其写作心态,对照其政治追求,并溯源"求女情结"的文化嬗变,因此认为赋作的主旨是"政治失落的遣怀".这既便于加深对赋作内涵的体悟解读,亦更加深入对曹植政治人格的全面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4.
一、老子道德的内蕴 (一)道德之道 道,原本没有,曰“无”;道生、而有,曰“有”,是谓“有生于无”。“道之物”,(下文拟称“道物”)(21、25),其物,人的感官可感,曰“有”,或又曰“阳”。“道物”禀性自然。其禀性,人的感官不可感,只能靠欲(意识)认识,故曰“无”,或又曰“阴”。道之生,曰:可感的道物与不可感的道自然禀性一体而生,是谓“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5.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华艺术中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段:书有王羲之,诗有三曹七子二谢,画有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赋文叙述了自己于洛水边与美丽洛神相遇的故事。本文品味、赏鉴《洛神赋图》,从六朝艺术"明空见性"说起,兼论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点出《洛神赋图》的闪光之处在于宣扬人神相通,以美劝世。本文不同于普通的绘画鉴赏,作者并不在意绘画的内容、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画还是赋,都为了展现对美、至诚和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古今相通,或许这正是《洛神赋图》和《洛神赋》跨越了千年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为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Pound)所作。全诗只有两行:人群中幽灵般浮现的一张张脸庞;黝黑的湿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这两行诗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在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作者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表达的都是人的失落感。第一行是本体,第二行是喻体。诗人把人的脸比喻成花瓣。花经过风吹雨打后就不是完整的花;而人出远门,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有种落魄之感,人也就跟花瓣一样不成为其完整的人了。作者采用了现代派常用的“思想知觉化”的创作方法。艾略特认为:“思想知觉化”要求从加发来表现思想”,把“思想…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博得“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以语)的极高称誉。为何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描写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关于写作时间曹植的《洛神赋》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作者在赋的正文之前,有这样一段表明写作用意的序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从这段文字看,它将本篇的写作时间和意图似乎已经说清楚了。但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9.
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他聪敏早慧,才华卓异。其诗篇堪称“建安之杰”,其赋作开魏晋抒情赋的先河。所写《洛神赋》,思若有神,华采丰赡,清彻圆丽,秀美多姿,为历代赋家所称赏。据《洛神赋))小序介绍,这篇赋作于“黄初三年”,并指出这篇赋作一因“大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二因“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因而写了这篇赋。前者主要是指屈原,是为赋作的内因。后者指宋玉《神女赋》之作,是为作赋的触媒。清人何焯说:  相似文献   

10.
李立华 《河北教育》2005,(24):43-43
作为200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25套纪特新邮票中的“重头戏”——《洛神赋图》,已于9月28日提前发行(原定12月5日发行)。据悉,此举是为了配合在河南洛阳市举办的中国洛阳河洛文化节。《洛神赋图》的出版发行,在中国邮票史上创下了六个“第一”:一是目前反映最早古代名画的一套邮票;二是该套邮票置人全篇赋文1200字,加上题跋文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文字最多的一套邮票;三是全套10枚邮票连印,是目前中国横连枚数最多、最长的一套邮票;四是邮票用14色三次套印,是迄今中国邮票刷色最多的;  相似文献   

11.
一幕人神恋爱的悲剧--曹植《洛神赋》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建安之杰”。《洛神赋》是其赋中名作。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此赋很讲究结构技巧和词句华美,表现出高度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作者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中,对《回忆我的母亲》中第七自然段的“中心句”有争议:观点一,句(1)是中心句(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观点二,句(11)是中心句(《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4期“此句不是中心句”一文的作者认为);观点三,无中心句(部分同人认为)。笔者认为“观点一”对,句(1)是中心句。其理解如下。语段共有11句。句(1)是中心句。句(2)写“祖父”在家庭中身体力行、躬亲示范的勤恳劳作,句(3)写“祖母”在家庭中组织和分派工作,句(2)句(3)从祖父、祖母不同的身份、地位、作用来解说句(1),显示“勤劳的…  相似文献   

13.
洛神赋图     
《教学随笔》2010,(1):F0004-F0004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相似文献   

14.
一背伊阙 曹植《洛神赋》:“背伊阙。”《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称《作品选》):“背,背向。” 今按:背,离开。《荀子·解蔽》:“明月而宵行,俯视其影,以为伏鬼也。印(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王先谦注:“背,弃去也。”奔去者,离开也。今犹背离连文。于征途某地,言离开须先到达,故离开伊阙实即过伊阙。“背伊阙”与下“越 辕,经通谷,陵景山”四句一组,写第一天行程。伊阙乃出洛阳第一站,因列组句之首。 二延颈秀项 曹植《洛神赋》:“延颈秀项。”《作品选》:“延、秀均指长。” 今按:项,颈之后部。秀…  相似文献   

15.
这句话是疑问句吗?山东省菏泽市21中学黄体强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以下简称《教参书》),在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讲道:“作者写这一事例(指松骨峰战斗),还采用先记叙后议论的方法,创造极其庄严肃穆的气氛,再用一个疑问句、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  相似文献   

16.
我的弟弟     
本文写得短小、精干。小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向我们展现了弟弟的可爱和幽默。作者集中笔墨对主要人物(弟弟)进行了一系列的语言、行为、神态等描写,并辅以周围人(“我”和爸爸妈妈)的反应,生动再现了这个片段,有较强的明场感。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18.
1.Every one与every one Everyone(写成一个词,=everybody)用来指人,意思是“每个人”,后面不能接of短语。而everyone(写成两个词)可以用来指人或物,意思是“一群或一批中的每一个”。例如: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版2013.12)刊登的陈小飞老师的《〈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赞扬》一文中,陈老师认为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称赞滕子京”,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认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赞扬人;二是认为滕子京心胸宽广,为人坦荡,“借写洞庭湖的阔大气势来暗示滕子京的胸怀如洞庭湖一样宽广博大”;三是赞扬他胸怀国家,心系苍生。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最后一段中有一句话“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教材对此旬的解释是这样的:“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如果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未曾不对着文章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这是说,作者看到“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