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88年我主编第一本教材《法的一般理论》,以后,作为副主编参与过沈宗灵教授主编的教育部“八五”规划重点教材,主编过司法部“九五”规划重中教材。这一次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有以下体会和经验。一、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要有新思路、新规格在1988年主编第一本教材的时候,我提出法理学教材的编写要实现观念更新、体系重构、文风改进。观念更新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长期束缚法学界的“左”的、僵化的政治观念和理论模式,破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错误观点;体系重构就是要彻底改变当时流…  相似文献   

2.
本从编写目标、编写宗旨、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编排特点、我的工作诸方面介绍了自己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的作法,还从主编是教材质量的决定因素、主编要树立质量第一观念、主编要舍得在时间上投入诸方面谈了自己编写《古代汉语》教材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徐特立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我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编写和组织编写了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部队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类教材。在这方面,他不仅有着丰富的的实践,而且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强调教材的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是他对编写各种教材提出的一个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刘绍学教授为主编,与大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学数学教研员和数学教师共同组成编写委员会,编写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法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 ,我们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法学界都有相当影响的学术群体。“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法理学》教材编写组就是以这支队伍为骨干力量的。其中既有学术造诣精深、为人为学人皆称颂的老专家 ,又有富有创新精神、治学严谨、笔耕不辍的中青年学者19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88年我主编了第一本教材《法的一般理论》。以后 ,作为副主编参与过沈宗灵教授主编的教育部“八五”规划重点教材 ,主编过司法部“九五”规划重点教材。这一次受教育部的委托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法理学》。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有…  相似文献   

6.
吴惟粤  黄志红 《学子》2011,(9):8-10
问题一:谁来主编教材 从近年中小学教材编写立项的情况看,邀请名家主编教材似已成为一种倾向。有的出版社不是把力量扎扎实实地投放在教材编写基本队伍建设上,而是试图走捷径,倾力于请名家担纲主编,把教材成功与否的“注”押在名家身上。名家主编教材,  相似文献   

7.
徐特立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探讨。他重视课程标准的厘定,辩证地论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课程标准统一性与教材多样性的关系,并倡导打破“课本神圣化”,提出了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和使用教材的一系列原则、方法,在我国课程教材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徐特立课程教材思想,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践及课程教材理论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开始进行统一编写.其中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聘请的主编温儒敏教授主持编写的,组建了由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专业的教材编写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写队伍.在主编的带领下,编写组认真研究多年以来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并慎重对待10余年来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研制编写出这套新的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9.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就是读书至上论和读书无用论矛盾的历史。需要教育却又做官无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重视,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国弱民愚。徐特立的职业思想有效地解决了读书至上论和读书无用论的矛盾。在他担任新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期间,我国的初等师范学校、初级技工学校遍地开花,迅速缓解了当时祖国建设技术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这与徐特立具有系统性的职业教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职业教育使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直接地运用于发展生产;职业教材的编写要从实例出发;在职学习与全日制正规学习并重;职业教育不重文凭而重实际水平。当前用人唯学历论和实施学历培训违背了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徒耗教育资源,浪费了人才,助长了腐败。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仍旧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就是读书至上论和读书无用论矛盾的历史,需要教育却又做官无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重视,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国弱民愚。徐特立的职业思想有效地解决了读书至上论和读书无用论的矛盾。新中国开国后他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我国的初等师范学校、初级技工学校遍地开花,迅速缓解了当时祖国建设技术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这与徐特立具有系统性的职业教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我们研究徐特立,能够实实在在地发现徐特立这一伟大功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徐特立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职业教育使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直接地运用于发展生产:职业教材的编写要从实例出发;在职业学习与全日制正规学习并重;职业教育不重文凭重实际水平。当前用人唯学历论和实施学历培训违背了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徒耗教育资源,浪费了人才,助长了腐败。徐特立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仍旧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特立《小学各科教授法》的总论部分,着重阐述“教授”之定义、原则、目的、材料与方法,精要确当,鲜明独到。它是小学各科教授法的总纲,显现出徐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光辉。本文在阐释原著的同时,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既强调其历史意义,更重视触及当今改革,以发扬光大,有力地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徐特立是中国20世纪的杰出教育家,被誉为“当今一圣人”。他认为,教师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必须具备精良的素质,其中首要者为师德。其基本表现有,政治水平比一般人高;具有敬业精神,终身热爱教育;专心致志,钻研业务。师德的核心是爱生。包含的内容很多:师生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关系、热爱亲近学生、高度关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欣赏学生超过老师。徐特立崇高的师德风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与体现了时代高峰的革命党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凝结,并且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他永远是所有教师的表率和全体人民的模范。  相似文献   

13.
高知识群体对师德楷模徐特立的认知现状如何?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南某高校的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发现,高知识群体对师德楷模徐特立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具体。为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建议教育系统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高知识群体向师德楷模徐特立学习,使师风、师德的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徐特立在南昌起义前策反姜济寰,对起义的成功具有极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南昌起义这一节,应该有徐特立、姜济寰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纵向看,近20年的徐特主教育思想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从横向看,近20年徐研工作主要围绕“徐特立及其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与实践意义”和“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来进行。近20年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徐特立的品行和修养、学习方法、革命热情和决心等,对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影响很大,为其日后参加革命工作并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徐特立特别注重对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学习,多次出国学习和考察教育,并积极吸取其有益的经验,用于指导国内的教育实践,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五年的留法经历是徐特立从"教育救国论者"到"人民教育家"的重要转折点。目前,论者普遍认为张敬尧的通缉是促使徐特立赴法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在张敬尧以通匪之名通缉徐特立时,徐特立早已远赴法国。通过分析和梳理文献可知,"教育救国"理想的破灭和"劳工神圣"学说的鼓舞是徐特立赴法的主要原因,而当时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则是其赴法的契机和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徐特立是勤奋学习的典范。他通过一生不断刻苦学习的实践,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总结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对学习目的、学习原则、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终身学习等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