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果有人要问: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的回答就是:教师批改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去把自己的作文写好,而不是代替学生改好作文。然而,在教育革新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少人仍囿于传统的“精批细改”中不愿自拔,满以为只有这样,工作才算认真负责。令人遗憾的是,领导检查教师批改的作文仍以此为标准,否则,准会扣一项“作文批改马虎”的帽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教师只好硬着头皮,违心地做到所谓“精批细改”,谁修改的圈圈点点,“密不透风”,那才算“工作认真”哩!然而,究竟这种“细改”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朱德熙在《谈谈作文教学》一文中说:“据我所知,作文本发  相似文献   

2.
作文批改要不要“精批细改”,怎么“精批细改”,这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也是家长、社会对语文教学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已触及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在作文“精批细改”的问题上改革的步子又如何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剖析。 一、作文“精批细改”的现状 作文批改应当达到什么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问题。但是,提倡和要求语文老师“精批细改”,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从实际情况看,教师是如何去努力精批细改的呢?据我对淮阴市城乡的部分中学进行的教学调查,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不负责任的批改略去不讨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最好做到精批细改,似乎精批细改的教师是好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就是一篇达到教学要求的作文。是不是真如此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精批细改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话,那也是达不到作文批改的目的的。况且,每篇作文的批改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文的命题,是由教师命题好呢,还是由学生自由命题好?题目是在上作文课时才揭示好呢,还是在上作文课的前一周左右时间就向学生公布题目好?作文的批改,许多教师主张精批细改;但也有人说精批细改太花时间,主张用符号订正的办法,即由教师规定若干种代表语句不通、用词错误、错别字等的符号,记在学生作文本上,交由学生自己修改后,再送给教师检查一遍。究竟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命题和批改中的这些问题呢?我们想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特约请了一些教师从他们的工作经验出发,来发表一些意见。现将已寄来的几篇发表在下面。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作文批改中,有的主张“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有的主张“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这两种方法,哪种效果好呢?实践证明,后一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形成精批细改、全批全改的原因很多,有来自传统作文批改方法的束缚,有来自领导检查评比的约束,有来自学生家长方面的评头品足的压力等等。总之,如果不是精批细改,全批全改,就大有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之嫌。因此,有的老师唯恐别人说批改不认真,于是就来个“篇篇见红”,字词句章,语修逻文,没有不涉及的。真可谓“精批细改,全批全改”了。如果学生能认真推敲作文评语,当然是有益的,可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批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符号,就是教者本人也懒得看第二遍了,何况学生呢?这种在工作时间内难以完成的“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有什么益处呢?如果任两个班  相似文献   

6.
勤而无功,劳而少效,已是作文批改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师劳而生逸,学生只花费不多时间写了一篇,教师就得在作文堆里耗费大量的功夫。但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却只看分数了事。这究竟是学生对待教师劳动的态度问题呢?还是他们学习作文的态度问题呢?还是教师的批改批不到点子上、改不到要害处的问题呢?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般说来,只要是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的学生还是很欢迎教师指点他们的作文的。只要看看“作文指导”、“作文选评”之类的书如此畅销,就可以想见学生急于要写好作文的心理了。有些学校曾针对作文批  相似文献   

7.
小学作文批改的方法形式多样,各不相同。我在多年的作文批改中尝试了——赏析式作文批改的方法。无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还是对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何谓“赏析式作文批改呢?”简言之,就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边欣赏、一边分析学生作文优缺点的批改方法。具体做法是:批改结合,方式多样,掌握原则,搞好讲评。一、基本理念1.批改结合赏析式作文批改包括批和改两大部分。“批”分为眉批和总批,眉批一般写在作文右边的空白处(要求学生留出3~4格),主要指出作文在字、词、句、段、标点方面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令人堪忧,必须走出批改误区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批改是一块误区。有的教师“十目一行”,精批细改。对优生的作文“移藤动叶”,勾来画去;对差生的作文则“伐干削枝”,大事删改。这样的批改,乍一看,“山花烂漫”,满纸通红;细一读,“五里雾中”,不得要旨。这种“小手工业生产方式”,效率非常低,教师整日陷入文山,不能自拔。与精批细改相反,有的教师“一目十行”,敷衍塞责,不批不改,只着一字:“阅”。学生苦作一番,你却不屑一顾,何谈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怎样才能走出作文批改的误区呢…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自批自改文章,首先要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的自批自改往往总是效法教师的批改方法。所以要教会学生自批自改文章,就要让学生看懂教师的批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效而有法,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批改作用。为此,我每教一个班级,总是在第一堂作文指导课或评讲课上,就把常用的作文批改符号介绍给学生。同时,对开始写的三五篇作文,我总是改得尽可能精细些,添、改、调、删、(?),凡能用文字改通的,我都不但改过来,而且准确地用上规范的批改符号。每批好一篇作文,我都要发下去让学生读批改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据说朱自清先生做语文老师时批改作文特别仔细。朱先生批改作文从不吝啬心血,有错必改,看到精彩的语句,则用红笔画上圈圈,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一回,他在学生的作业上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学生找来说:“还是用你原来的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的那个字好。”朱先生的好友俞平伯先生却不赞成多改,理由是学生只注重分数,从不看教师的修改和评语。朱先生批改作文的这段逸事触发了笔者对工作中倍感困惑的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作文到底如何改?作文批改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事情。两周一次的作文,多则一百多篇文章,既要找出错别字,又要批…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最怕改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就是处于选择两种作文批改方法的矛盾之中。一种是精批细改。这种批改方法花费了教师很多少、心血.也夺走了教师多少宝贵的时间。第二种是抽改。一般是写个总评,打个分数了事。这又常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粗批草改。那么如何走出困境,提高批改的效益呢?  相似文献   

12.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陈旧而难解的话题,它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而又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切实际,不顾效果地要求“精批细改”,实在累苦了教师,而真正能做到“精批细改”的又有几人?重温叶圣陶先生“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等有关作文批改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小学作文的批改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结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知错不改。批改一篇作文,的确是既劳神又费力的事。首先要通读学生的作文,了解全文大意;其次要逐段细看,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以及书写质量等方面进行批改;再次要从头至尾检查一遍,写上总批,评定分数;最后还要把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缺点记入批改笔记,作为讲评的依据。由于“工序”复杂,再加上一些差生作文语句不通顺,很难“破译”,有的教师便敷衍塞责,懒于“拜读”,明知学生的作文有错,但也不批不改,只写一个“阅”字。二是有错必改。有的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或则“修枝剪叶”,或则“大斧砍伐”,有时竟亲自“捉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 ,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 ,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作文批改的历史表明 ,与其都由教师批改 ,不如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批为好。学生自己思考、加工 ,印象深 ,理解透 ,收获大。自改可以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过程 ,使自己成为自己作文的主人。互批既可以检验自己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又能互相获得认识和表达上的补偿 ,提高自己“作”和“改”的技巧。为此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自改互批能力。一、树立信心 ,消除疑惧由于精批细改相沿已久 ,一…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根据这一要求,现将自己运用“五步指导法”,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尝试,赘述于后,就教于大方。 一、针对“学生写教师改”的弊端,提出问题 传统的作文批改(即同步教学作文批改)是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背着学生在办公室批改。教师精批细改,费尽心血,但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是怎样批改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教益,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精批细改,也不在于教师的简批略改,而在于教师在精批细改或简批略改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是一味地下断语,用注入的方法把学生作文中所出现的问题生硬地塞给学生,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语漠不关心。相反,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熟练地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不管他是精批细改还是简批略改,都能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一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认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上。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重点要做到: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搞好第二次批阅,培养“改”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让他们逐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精批细改并非一定有效 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工作。不少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求对小学生的作文要精批细改,这使得一些教师大批大改,提高代庖重作。其实,这种做法有时只能加重语文教师的负担,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有多大帮助。 我们都当过学生,那时我们是怎样对待老师的批改呢?通常是作文发下来,先看分数或等第,后看评语,再看圈点的地方,改的越多的地方看得越少,更不愿意让别人看。最近,笔者相继抽样调查了十八所乡村小学生的二百名学生,其中占86.5%的学生对老师作文批改的态度也是近乎如此。这是由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决定的,是一个共性问题。尽管教师费尽心血,满纸朱红,学生却不甚了了,这岂不又是一种“无效劳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习惯于“学生写,教师改”,分工相当明确。但收效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改一篇作文要花上二、三十分钟,可是学生拿到手一翻,却不过一、二分钟,甚至只看一下得分就塞进书包。有同志说:作文批改是套在语文教师脖子上的一面枷锁,呕尽心血却看不到多少效果。我看这句话不无道理。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体会到“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多写”了就会碰到“多改”的矛盾,如果花费大量精力在批改上,则备课的时间势必受影响。因此“多读”也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感到途径虽好,难以实行。能否思想解放一点,从习惯势力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呢?  相似文献   

20.
作文批改成为老大难问题的症结何在呢?症结就在于批改基本上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要解决批改中教与学脱节这矛盾,就得把教师批改的单边活动转化为师生的双边活动。为此,我们作了一些尝试,可以把它名之为“提示、重写、批改结合法”。 1.教师用提示法批改:对习作全收全改,但不是多就少改,更不是精批细改,而是全文批改都只着重在提示上,只是要求达到供学生修改原习作时作参考的目的。即将字词句篇语修逻等好的地方,用圈圈点点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