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95年,黄修己先生历时4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①使学子们开始正视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存在。又一个10年过去,在黄先生的指导下,新一代学者长成,师生们经历五年多的辛苦合作,完成了百万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②。这是一部从宏观上强调学科独立性并描述学科演变历史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本刊从 2 0 0 3年第 1期开始 ,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该栏目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提供稿件 ,同时 ,热诚欢迎文学界给予关注和支持。“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梳理”是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其目的在于能够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资源进行整理、挖掘 ,来重新认识、理解这段历史。“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在设立之初即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范畴进行建构 ,学科的学术个性遭到压制 ;加之缺乏一个平稳发展的学术环境 ,使学术研究长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1965年在香港建立,此后经历了被取消、再度建立并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该学科在香港建立之初面临学科环境不利、史料匮乏、人手不足、与内地交往受限、意识形态与党派之争的困扰等诸多困境,但能够最终建立并不断发展,与姚克、李辉英等人自觉的学科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学术准备有重要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建立具有历史的前瞻性与开创性,是这一学科在大陆之外存在空间的重要拓展,由此实现了学科的多极化与世界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向前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部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学科,或者调整原有学科内部结构,更新知识。在文学研究领域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同样的任务。现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从“五四”文学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的一切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建国以前,当这个历史过程仍在进行的时候,人们就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而以“人的文学”为中心,则不失为一可行之法。因为以“人的文学”为中心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既代符合现代文学的实际,也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所支持。此外还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素质的综合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体学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研究,是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重点研究课题。为了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推进我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2005年10月23-24日,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重  相似文献   

9.
正本清源,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首先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知识完备的文学史学科,拥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经过近百年的意义解释和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解释进程,探讨其意义构成的历史性和丰富性,讨论它是如何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和知识整体观的建立,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向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播散,并拥有知识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意义,可以推测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知识更会走向意义的多层面和多维度,向西方文学、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延伸和开放,向文化学、思想史、美学观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回顾建国以来的汉语语法规范研究状况,对当今语法规范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认为语法应该规范,只有对语言的本体研究透彻,对语言实践的各个层面观察全面以及对影响语言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了解深入,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古典小说研究中的风云、喧闹、考证和论争,使小说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本试图通过对二十世纪古典小说研究的过程进行梳理,探析古典小说研究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众文化史在西方的兴起,以读写史研究为核心的民众文化水平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学者们从宣誓记录、灶税报告、结婚登记记录、遗嘱和教会法庭证词中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从19世纪后期的尝试性研究开始,经过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民众文化史已经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全文从研究资料、研究进程、研究焦点三个维度对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对国内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我国社会语言学的起步和发展,描述了20世纪中国社会语言学概况,最后梳理了当时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元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散文家,对其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纵观近百年研究成果的文类分布、选题内容以及时段发展,发现研究重点由生平行年考证转变为诗文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本世纪十余年。本文从生平行年、诗歌、散文、版本等角度,全面系统梳理、评点元结研究成果,并探索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利用文献计量CiteSpace软件,以2000—2020年核心期刊2 083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论文为样本,勾勒出21世纪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以及研究演化路径图。知识图谱和演化路径图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在研究上先后经历了政策驱动下的自发探索阶段、政策引导下的高校全面推进阶段、宏观指导下的个性化深入发展阶段。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和对策、体系构建以及国外的经验成果等方面。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学者们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系统性有待加强,定量研究成果不足,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的研究。文章提出: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探讨,构建理论体系;应深入开展实证研究,保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客观性;应积累更多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双重任务。大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面向21世纪,其科研工作应当怎样开展,这是摆在大连大学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对大连大学科研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应该处理好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应采取实行科研开发期政策等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第一部分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清代书院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给现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而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绵延近百年的创办书院的实践,也从另一方面证示书院存在和研究之价值.第二部分从学术史和教育史的角度评述数种清代书院研究论著.第三部分指出清代书院研究中的两大问题,一是书院基本文献和相关文献未能充分发掘利用,二是从观念出发,过分强调书院对乾嘉考据之学的培育和推衍之功.  相似文献   

19.
水声物理是研究海洋中声波与水体、界面相互作用规律及其频率与时空因素相关特性的重要学科方向,在未来的"海洋世纪"中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选取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基础条件、师资队伍、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学科建设情况调研,为新时代气象海洋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case‐based computerized laboratory (CCL) is a chemistry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integrates computerized experiments with emphasis on scientific inquiry and comprehension of case studi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chemical understanding and graphing skills of high school honors students via bidirectional visual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CC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population of our 3‐year study consisted of 857 chemistry 12th grade honors students from a variety of high schools in Israel. Pre‐ and postcase‐bas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assess students' graphing and chemical understanding–retention skills. We found that students in the CCL learning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graphing skills and chemical understanding–retention in the post‐ with respect to the prequestionnaires.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students to their non‐CCL control peers has shown that CCL students had an advantage in graphing skills. The CCL contribution was most noticeable for experimental students of relatively low academic level who benefit the most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visual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Our findings emphasiz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mbining the case‐based method with computerized laboratories for enhancing students' chemistry understanding and graphing skills, and for developing their ability to bidirectionally transfer between textu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s. © 200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5: 219–250,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