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16):50+54+62+69+75
育才学校生活之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17页要是国家中有一个人不受教育,他就不能算为共和国民。——湘版《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29页我们应当有广义的师范教育——虽所培养的人以教员为大多数,但目的方法并不以培养教员为限。——《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6页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语录     
陶行知 《生活教育》2011,(24):20+35+37+41+43+61+84
培养人生与共和国国民必不可少之精神态度。——湘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61页用生活教育之原理与方法,培养男童中之优秀儿童,使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317页扫地抹桌,是养成扫除肮脏的习惯。我们还可以把扫地抹桌的魄力。推出去扫除全国的、全世界上的、一切的肮脏东西!——《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67页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语录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23页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全集》第八卷第140页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14):45+96
我以为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那个改造环境的能力。——《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27~28页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63页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20):31+37+43+86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123页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4页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湘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66页敢探未  相似文献   

6.
行知语录     
现今办教育的人总要在城里凑热闹,那冷静的乡村,实在没有人过问。但是中国以农立国,一百个人当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先生肯把乡下人的幸福放在心里,尤有远见之明。这是平民教育到内地乡村去的第一幕。——选自《陶行知全集》(卷八)35页《平民教育下乡》生路是甚么?总之,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选自《陶行知全集》卷二336—337页《中国乡村教育之根…  相似文献   

7.
跟青年学     
世界将起变化,火把要换人拿。但愿天翻地覆,青年领着老大d带选自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陶行知全集》第7卷第661页。跟青年学@陶行知 @丁聪~~  相似文献   

8.
记者:胡老,您是陶行知的学生,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陶行知全集》1~11卷的主编,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请你谈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怎样提出、如何发展的呢? 胡: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见《第一流教育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25页,以下简称全集×卷×页),把创造  相似文献   

9.
行知语录     
<正>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339页  相似文献   

10.
一、自然教学与创造教育不可分割 陶行知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4页)“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人力要征服自然势力,必须发明、创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5页》教育要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写的《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说明他在川版《陶行知全集》是否收入陶行知两篇带有政治色彩的文章——《读列宁传》和《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所发挥的作用,笔者对此已经著文《〈陶行知全集〉编辑中的小插曲》予以说明,请参见《生活教育》2011年第12期(上),不再赘述.此外,周先生在文末还就两篇文章做了简明的评价:“陶行知当年的思考,并不因岁月的磨损而稍减分毫.”周先生在行文中对陶行知赞誉多多,但是醉翁之意似乎不在酒.因为文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538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说明了只有先解放儿童的头脑,才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培育学生的逆向思维是解放儿童头脑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反应的敏捷性和答题速度;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顶峰."  相似文献   

14.
五月八至十五日,《陶行知全集》编委会第三次会议暨学术讨论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到会的代表有《陶行知全集》编委会的编委和全国各地陶行知研究专家学者三十多人;陶行知的亲属吴树琴、陶晓光、陶城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常务理事、秘书长丁丁等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收到学术论文近二十篇,陶行知未刊文稿十余篇。湖北省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史著作中,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巨著之一。对此,马克思曾说黑格尔是一个“最了解全部哲学史的人”(《马恩全集》第29卷第529页)。恩格斯赞誉其为“最天才的著作之一”(《马恩全集》第28卷第203页)。列宁则专门仔细地研究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实的摘要和评注,说“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哲学笔记》第273页)。那么,黑格尔哲学史研究何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原因何在?我认为,  相似文献   

16.
行知语录     
<正>一、我们办教育,应该力争做到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各教所知,各学所好,各尽所能,为社会服务而将教育送到大自然、大社会、大森林中去。《创造的社会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567页  相似文献   

17.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12):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两篇文献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周先生表示是他的“意见被采纳,这两篇颇有争议的文章收入了《陶行知全集》”。  相似文献   

18.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23):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于1917年夏自美国学成归国后,在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考察。他深感“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陶行知全集》卷二,第76页)在一般的学校里,先生“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全集》卷一,第87页)把教育变成了死教育,学校变成了死学校。陶行知一方面批判旧教育,同时对新教育进行了探索。他提出了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早在1919年,他在《教学合一》、《第一流教育家》、《新教育》等文中,对这些标准都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卷436页——指川版《陶行知全集》的卷数与页数,下同)他特别重视小学教师的作用,认为:“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8卷191页)陶行知尤重师德修养,他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2卷275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