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硬饵     
张炎冰 《钓鱼》2011,(19):21-21
硬饵钓饵的软和硬随鱼而变,因口而异。吃惯了颗粒饲料的草鱼、鳊鱼,一听到投饲机的声音就上浮,不等饲料下沉水底在半路上就截住了,吞下去的都是还没有软化的硬饵。一些喂玉米、麦子的水库也是这样,干硬的饲料刚沉至水底草鱼就来了,吃的是硬饵。处于饥饿状态的鱼都会吃硬饵。  相似文献   

2.
程宁 《中国钓鱼》2001,(7):36-37
《中国钓鱼》编辑部转来钓友马靖宇的来信,现就信中提出的三个技术问题做以下答复。 一问:饵在水底的不同状态,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鱼情? 答:饵在水底的状态,可分为双饵卧底;一饵卧底、一饵轻触底;一饵卧底、一饵离底;一饵轻触底、一饵离底;双饵离底。要想调出这些不同的状态,必须使用钓鲫专用的细示标的浮漂,上下钩的钩距不能小于一倍。 在实际运用中,双饵在水底的状态,必须根据鱼吃饵的层面和水  相似文献   

3.
底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2):20-20
轻饵重饵是相对的,可是不标示比重的商品饵就只能以兑水量为准了。饵水比1:0.5~0.8的是重饵,1:1~1.5的是轻饵。重饵多用于搓饵钓底,轻饵以薯粉、轻麸为主,结合状态的调整可从水皮钓到水底。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水底淤泥厚,两钓位相隔10米,一人搓饵钓钝,中鱼都是鲤鱼,一人拉饵钓灵,鲫鱼、鲤鱼连着上,而且都是中上钩。  相似文献   

4.
水底没有淤泥,使朝天钩钓鱼,钓鱼率高,因为朝天钩坠子重,下水触在泥上.向上光滑。半月形的鱼嘴一张.钩子便全部入口,一提竿.十有九次钩住鱼。 可是,在有河淤的水底,使用朝天钩,由于坠子重,一沉下去便陷到淤泥里,鱼看不见目标,不易吃钩。就是能看见钓饵。而饵大都陷之入泥,鱼也不愿意啃泥,所以  相似文献   

5.
巧用炸弹钩     
符兴肃 《钓鱼》2009,(4):49-49
海竿装上炸弹钩,由于钩多,诱钓合一,抛得远,因此很适合在江河水库里钓大鱼。底钓时,一般都是在钓线上先穿一个大活坠,然后紧挨着坠挂上炸弹钩。这种钓法有两个缺点:第一,饵团投出后横卧在水底,有半数钩被压在泥沙里,只有嵌在饵团上半部的钩才有中鱼的可能(图一);第二,收线换饵时钓线被坠压在水底,钩只能随坠沿水底滑行。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钓鱼》2006,(10):26-27
大家知道,底钓时,鱼吃的是沉在水底的“死”饵,浮标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让钩饵在水下呈现适合鱼情的合理状态,同时使钓组保持较高的体现鱼讯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浮钓时鱼主要是在饵的下落过程中吃饵,吃的是动态的“活”饵,因此在浮标的调钓理念上用不着考虑钩饵在水下呈现的状  相似文献   

8.
所谓“捏饵钓法”,就是在手竿钓原有的钩、饵外面再捏上一小块沉底即化的饵料,以达到多诱鱼、增加钓获量的目的。一、捏饵钓法的优点1.诱鱼范围大,效果持久,密集度高。捏饵钓法每次投竿都相当于“补窝”,且钩饵入水轻,不会惊动水底鱼类,因而可以达到连续诱鱼的效果,不像常规投饵补窝需要发窝时间。另外,捏饵在每次入水下沉过程中都有少量散落,扩大了诱鱼的辐射范围,大多数饵料则散化在钓点周围很小范围内,能吸引鱼集中索食。所以,捏饵钓法能很好地统一扩大诱鱼区域和缩小鱼窝面积这对矛盾,事实上,从诱鱼角度而言,捏饵钓可…  相似文献   

9.
秦犁 《钓鱼》2006,(7):18-19
20年前,我们还是很“传统”的时候就知道了,鱼不咬钩逗一逗。方法是提起钓线,让钩离开水底再沉下去,至于怎么提?因鱼而异:鲫鱼慢上提、鲤鱼斜着提、白鱼反复提,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斜度结合,都是动态饵逗鱼。鲢鱼不食有形饵,动态饵对它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积多年实践经验,我下面介绍的这款玉米面鲤饵在水库、河流等自然水域垂钓,效果颇佳。它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经济实惠,清洁卫生,春夏秋季节均可使用。此饵呈蛋黄色,味又香又甜,鲤鱼最爱吃,有时大鲫鱼也中钩。在一个钓点反复抛钩,饵料沉落水底,起到诱鱼快、聚鱼多、留鱼时间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如何应对窝中有鱼不吃饵。窝中有许多鱼就是不吃饵,这种状况,也许是小药的味型较重致使的。主张尝试运用清淡味型饵料;其次,可能因为水底很脏,鱼不愿意呆在水下,所以能够改成钓深浮或钓离底。而有时钓的多有时少,跟许多要素有关,如钓位、气候等,钓这种鱼要安静,不要暴力扬竿。  相似文献   

12.
贺建成 《钓鱼》2010,(23):46-46
三、热淡冷浓原则 炎热天的水温高,水底的微生物生长、发酵快,水质变浑变坏,在多数养殖水中,鱼的趋温本能和耐肥能力直接影响到鱼的摄食习惯,高温下的养殖水中。它们会对淡味饵更感兴趣,人们也会选择淡香淡腥之类饵料诱鱼钓鱼。比如热天钓鲫鱼、鲤鱼。就可以用糠饼粉、豆粉之类淡香饵打窝或用作卤饵钓鱼。  相似文献   

13.
三谬小辩     
笔者七岁学垂纶,竿瘦笠苔,颜黧鬓霜,伏九不辍。闲来翻阅钓鱼杂志、书籍,见如下三说,似有悖钓理: 其一:露钩挂饵法比包钩挂饵法好。 其二:钩饵要离水底若干厘米。 其三:脱钩的鱼会分泌 “惊液”吓走窝子中的其它鱼。 对此三说,笔者不敢苟同,辨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敏 《钓鱼》2005,(13):35-35
很多有水草的池塘,塘内溶氧充足,水底淤泥肥厚,鱼星很多,但经常出现鱼不咬钩的现象。经过笔者反复观察后,发现当钩落底时,由于铅坠重量的原因,将钩带进淤泥,使鱼不容易发现钩饵,减少了鱼上钩的几率。  相似文献   

15.
用悬坠法底钓,在同一钓点都调4钓2,因测水深方法及饵重等不同,两个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也不同。在下钩上挂铅皮测水深定钓目(以下称“下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下面的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钓饵一定落底,上钩饵悬空;又因饵重不同,下钩饵的重量或全部压水底(以下称“沉底”)或部分压水底(搁底),或只与水底接触而对水底没有压力(触底),两钩饵呈现“一沉一悬”、“一搁一悬”、“一触一悬”三种状态。用上钩挂铅皮测水深(以下称“上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上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钩饵一定沉底;因饵重不同,上钩饵或搁底或触底,两钩饵呈“一沉一触”、…  相似文献   

16.
<正>钓浮是指将钩饵悬浮于不同水层,是垂钓水体中下层、中层或上层鱼类的方法。钓底是指钩饵落入水底,垂钓栖息于水体底层鱼类的方法。钓浮的精髓在于找鱼层。很多钓友在钓浮时之所以钓不到鱼,就是没有找到鱼层。找鱼层的方法很多,一般情况下建议从离底开始慢慢搜索鱼层,每次将浮漂下拉20厘米左右,每个水层抽上十几二十竿,没鱼上钩就继续下拉浮漂,一直拉到水皮为止。如果还没鱼上钩就从水皮继续向下找鱼层,只要找准鱼层,  相似文献   

17.
严实 《钓鱼》2010,(11):12-13
3.雾化饵 招鱼快 从水面上看,鱼无迹可寻,可是撤下诱饵不久,先是一个、两个气泡由水底冒出,后东一撮、西一片大小不等的气泡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这是鱼聚窝的反应。其中既有鱼吐出的气泡,也有的是鱼触及底泥释放了淤泥中的沼气,不管哪种气泡,都说明鱼聚窝了。  相似文献   

18.
高国祥  李安景 《钓鱼》2014,(17):20-21
见我不断上鱼,身旁的纯玉米粑钓者问我用的是啥饵,我拿了一坨饵给他,叫他也搓比黄豆稍大的饵钓。一下午我俩每人均有2.5千克的幼鲫入护,白鲦20多尾,却全是在半水中钓上的。由此说明,水底幼鲫特多,白鲦被撵到半水以上,故而在水底进食的全是幼鲫,唯一的缺憾是50克以上的鲫鱼太少。但我俩两边的十多位商品饵钓者,无论搓还是拉,中的基本上都是白鲦,仅获几尾幼鲫,倒是用蚯蚓钓的有近千克的收获。商品饵与玉米粑无意之中的混搭,竟然取得如此好的鱼获,或许是偶然。我连续钓了几个全天,  相似文献   

19.
常用海竿炸弹钩垂钓的朋友,大多会碰上钓场水域的水底是软软的稀泥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爆炸钩连同鱼饵会在铅砣的作用下沉人泥中,使鱼很难发现泥中的鱼饵。本人在一次垂钓时偶然发现有一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德仁 《钓鱼》2009,(9):28-29
三、切正主打目标 钓场随机应变 在把握钓具的前提下,比赛时的具体施钓手段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走向赛事进入钓位先要找底,采取底钓是参赛者的首选,底钓一方面比较稳,另外,混养池所有鱼种都可能在水底觅食,关键是聚鱼和诱使大鱼就饵的方法,对此将本人常用的办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