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训释的内容《孟子》全书三万四千多字,其中保留了大量的训治材料,约有二千言,七十余条。《孟子》正文中的洲访材料,从它被训释的对象看,可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有关伦理道德、政治哲理方面词语的训释。由于《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因而这方面的材料是比较多的。例如:①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调之匕(股义公上)②测隐之心,仁之端快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左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以上是有关论理道德方面同语的训释。,③仁人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义的产生和演受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几千年来,对于词义的认知和阐释也随之不断深入。从先秦典籍中少数词语的零星阐释,到两汉经师随文释义式的词义洲治,直至第一部探求语源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问世,形成了我国古代词义探索的三个阶段。《说文》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一部分析篆文、阐明六书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揭示字词本义的训治专著,是我们第一部权威的评解辞典。《说文》之后,出现了《字林》、《五篇》等祖述仿制之作,形成了一批以阐释《说文》为宗旨的文字训2沽名著,而到了清代,以段玉裁王宪为…  相似文献   

3.
《史记》并非训治学专著,但具有很高的训估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训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古今之异言是训治学的主要内容。陈遇《东塾读书记》:“伤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在先秦时代,《诗》、《书》等六经是土大夫的普通读物,不必多加训解。孟何引用《诗》、《书),只是偶然对个别的古字古语加了解释,如“沿水者,洪水也”;“畜君者,好君好/苟况弓【《诗、《书》,只是附上“此之谓也”一句,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左传》、《国语》引用《诗经》,是出于“赋诗言志”的外交需要,从不在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境释义出发,以书证训估和俚语订古作法对《诗经》中《关睢》、《月出》两篇作品的主要语词做了功能化训释,沟通了这些语词在反复结构中语义的情境化演变,  相似文献   

5.
“随文而释,因文为训”是我国传注训诂的一贯原则,从传注训诂发端时就存在了。六艺经传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种是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例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乾》)“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咨才为吸;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国语·鲁语下》)另一种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估。例如:《左…  相似文献   

6.
声训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意义的一种训治方法,它要求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声训方法起源很早,先秦典籍正文里经常使用。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说,悦也。”《孟子·胜文公上》:“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群也。”而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训沽学专著《尔雅》,不能不继承前人成果,在主要运用义训方法的同时,使用了声训的方法。根据本人对《尔雅》的分析统计,全书声训共有二百二十来条。《尔雅》中的声训,具体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一…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字典·鸟部》中“鸳”的第一个音cang下面共有四个义项。其四日:“鸟名。《庄子·天运》‘白之相视’唐陆德明释文引《三苍》云;也”’。这一义项就笔者所见最早收载于清代之《经籍纂信》,其卷22下子声七阳“鸽”下第二义即“鹃,鸡也。庄子天运释文引《三苍/。但此说可疑之处不少。其一.鹤可训鸡鸽、鸽庚、鸽朝,此处之外,未闻其可训为鸡。其二,检其原文,脏子·天运篇旧:“夫白鹤立相视,阵子不远而风化”.《释文》:“白鸽五历反《三苍》支鸣鹤也”。“鸽鸡也”可有两种解说,一则读为“钨,鹤山”,以鸽训鸽,而在此注…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的《狂人日记》首次发表时用的笔名,在这前后,先生也曾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但最终确定以“鲁迅”为笔名,这是为什么呢?世人有几种说法,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提到鲁迅曾就此作过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古时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可见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和对自己的激励之意。应该说这种说法较可信。  相似文献   

9.
不少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过于估屈聱牙,晦涩难懂,超过了学生的理解力,教起来也费力。而特级教师诸定国执教的《孔乙己》给了我们启示,他匠心独具的设计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嘉靖和晚明是明代九边说法形成与演变的两个主要时期。嘉靖时期形成了《九边图论》九边说法与《皇明九边考》九边说法。这两种说法基本是明朝当时北边九大军镇体系的直接反映。由于形成较早,而且相对符合史实,故而较为流行。为以后诸多史籍所继承,且亦为诸版本《明史》所吸收,从而成为目前关于九边的一般表述。晚明时期形成了两类五种九边说法:第一类九边说法将明初都司卫所纳入九边体系,第二类九边十六镇说法和九边七镇说法,体现出对原有九边说法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努力,但这两类九边说法由于形成较晚,影响不大。在入清以后,由于时代变换以及腹里军镇被忽视的缘故,这些说法逐渐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20,(2):46-50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释义时存在照录故训、释义未明的现象,影响到我们正确理解字义和阅读古籍。本文搜集整理了《汉语大字典》中部分照录故训、释义未明的字,对一些容易产生误解或晦涩难懂的释义进行再度训释,查证辨析一些字的正异关系,纠正个别字的错误释义,并在分析原因之余提出了相应的修订建议。现就其中的几例释义加以说明和补苴,希望有益于《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并使其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2.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13.
教读笔札     
一、“弗敢加也”的“加”《左传·鲁庄公十年》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182页谓:“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编第一册58页注解说:“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祷告时,必定忠诚老实。”以“超过”、“增加”之义解“加”,自源于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所选《古文观止》“言祭祀之礼,不敢有加于旧”之往训。这是一种说法。此外,郭锡良先生等编写的《古代  相似文献   

14.
《四川教育》杂志策划一个专题,讨论课程文化,这对于深究课程及其目标,既新鲜,又开阔视野。使用“课程”一词大约有两种意义,一即教材;二是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全部影响。至于课程目标,都统一在所谓的“三维”的说法上了。仅仅一堂课,恐怕难得同时实现全部目标,但在全部课程经历上就应该将其全部、逐步实现,因为课程是“化”学生的主要途径。课程的主要力量来源于文化,以“文”化人。有一种说法,文化是创造、文明和孜孜以求的别称。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课程而善于“天问”;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课程而解放了头脑和手脚;如果我们的学…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以前学者对《说文》的研究,存在着重形不重音的倾向,我国传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把《说文》归于形系之书。然而,《说文》中的声训却大量存在着。张文澍先生认为,声训是许书解字的的一个重要方法,且许慎运用声训全然是一种自觉意识,这确是研究《说文》的钩玄提要之笔,发微探幽之见。本文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7.
嘉靖和晚明是明代九边说法形成与演变的两个主要时期.嘉靖时期形成了《九边图论》九边说法与《皇明九边考》九边说法.这两种说法基本是明朝当时北边九大军镇体系的直接反映.由于形成较早,而且相对符合史实,故而较为流行.为以后诸多史籍所继承,且亦为诸版本《明史》所吸收,从而成为目前关于九边的一般表述.晚明时期形成了两类五种九边说法第一类九边说法将明初都司卫所纳入九边体系,第二类九边十六镇说法和九边七镇说法,体现出对原有九边说法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努力,但这两类九边说法由于形成较晚.影响不大.在入清以后,由于时代变换以及腹里军镇被忽视的缘故,这些说法逐渐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积疑既多,遂作和记。更不自量力,思为之索解。传世最早之《史记尉释文字,为裴烟《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入陇川资言之《史记会往考证》(下文简称“《考证产).《疑治》以三家注与《考证》为基础;其原则为:无者治之,误者正之,不足者补释之。《疑治》之作,窃访王念孙《读书杂志》之体例:先录有关《史记》之原文,次引三家注及烤证》之训释,本附案语以申述粗浅之己见。所治者重在语词,间或涉及语句。引…  相似文献   

19.
《尔雅》方言词的训释方式有:直接指明方言区域,把不同的方言词放在一个条目中进行比较互释;用易懂的通语词训释难明的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通语词;同一方言词的不同字形相释。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周树人的《狂人日记》首次发表时用的笔名,在这前后,先生也曾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但最终确定以“鲁迅”为笔名,这是为什么呢?世人有几种说法,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提到鲁迅曾就此作过解释,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古时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可见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和对自己的激励之意。应该说这种说法较可信。如果我们再注意一下小说《社戏》、《孔乙己》、《祝福》就会发现,无论是穷酸迂腐、值得同情的孔乙己,淳朴勤劳而又愚昧的祥林嫂,还是敦厚热情的六一公公、双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