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活动,译者也不只是将原文本"易"为目标文本。生活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译者,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文化渊源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既有受操控约束的一面,又有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主体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互动活动,译者决定翻译目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翻译目的。通过对Uncle Tom’s Cabin和《红楼梦》各自两个译本的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国度和文化等,都会照成译者翻译目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各自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气候中发生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受到多个维度和视角的影响。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到灯塔去》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到灯塔去》瞿世镜和王家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对翻译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社会学。惯习和资本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很深的影响。惯习时刻影响译者做出的任何决定,决定他们选择什么文本,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而资本则决定着译者能翻译什么,翻译质量如何。拥有较多资本的译者或者译者群,在翻译场域占主导地位,并能使其惯习成为该场域中的规范,从而以之影响场域中的其他人。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框架产生于某些社会文化内容,是一框架与另一框架交际中产生的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译者是在自身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避免翻译隐性化实现翻译异化,即译者在使用目的语翻译源语时,尽量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使源语的文化框架再现于英语学习者面前,这将积极作用于读者社会文化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翻译文学的创作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是两种社会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翻译小说受到了译者语言水平、价值观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接受程度的制约。翻译小说要为本土读者所认可,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即本土社会文化对翻译小说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对近代翻译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或者称曲译,往往源与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具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译者的翻译风格和个人经历等。通过译者自己对译本或翻译的阐述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经历、动机目的、知识背景、社会期待、价值标准、文化类型等等因素是如何进入翻译文本的。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翻译行为同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译者的知识修养、个性风格、审美倾向及能动性等主观因素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而客观外部因素如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对其翻译行为也有明显制约。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指导学生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审视问题,以求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和读者译品鉴赏能力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内对翻译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等方面,对译者的心理因素涉及较少。翻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很多问题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解释。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从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应充分考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心理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而揭示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的关系,以期产生更优秀的译者和更高质量的译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将其层面延伸到文化系统,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从译者选材到译作出版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历史,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反映了时代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探索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由此揭示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代翻译理论中译者的文化角色和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的认识和研究。本文通过从译者翻译动机以及译者动机制约因素方面的分析,阐述其对翻译的影响。从而使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动机,清醒地对待这些制约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翻译出更为出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无法回答其多样性的问题。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是产生于翻译过程中的、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的翻译现象,其多样性源于译者的认知因素和对翻译过程的操控。  相似文献   

15.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本文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征途。  相似文献   

16.
彭静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95-97,12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由此造成译者对原文文化理解不够准确或误解,从而产生欠额翻译、漏译或误译。另外,文化缺省还直接关系到译者的翻译策略制定。作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交际主体之一的译者必须思考应该制定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将许多对于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缺省因素合理地传递或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杨宪益夫妇的《儒林外史》英译本将为探讨文化缺省对原文文化理解和译者翻译策略制定的具体影响提供颇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学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活动,它更是目标文化内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一个子系统。随着网络的风靡,翻译文学自然而然地与其联系了起来,因此,动态发展的翻译文学必须同网络这一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联系起来研究。网络时代的网络翻译文学本身所包含的种种因素与传统翻译文学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试以论证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产生了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佐良先生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强调翻译对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认为对外文的翻译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确切的文化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文化翻译;诗歌的翻译要注重诗的韵脚、意境、形象、气势、字数、句式等方面,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翻译既是一门老艺术,又是一门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新学问,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