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创造社诸诗人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人数不少,不仅有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有成仿吾、郑伯奇、邓均吾、徐祖正、楼建南……还有创造社后期颇有影响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他们有大致相近的诗歌主张:“自我表现”,“感情自然流泻”.乃至对音调,对色彩,对无限的追求等浪  相似文献   

2.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译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他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期创造社是中国最早系统性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要社团,但其主力成员大都修习哲学和社会学专业出身,而并非专门的文学家。学界对后期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认识,仍基本来源于他们的文学理论文章,而对他们同期所创作的数量不少的哲学论文缺少关注。事实上,对后期创造社的文学思想以及他们深度介人的“革命文学”论争,如果不能辅之以考察他们在其他领域的理论作品,就不能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论文集中于后期创造社所重点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展开考察,辨析了后期创造社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含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童晓薇 《历史教学》2003,79(6):45-49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文学,赋予了其文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 创造社诗人所形成的“创造诗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是十分活跃的。郭沫若、成仿吾、郑伯奇、邓均吾、黄药眠,楼建南……乃至创造社后期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都创作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诗歌。与初期白话诗派、初期写实主义诗派、“小诗”派、湖畔诗派、象征诗派、新月诗派等各种不同的诗歌派别相比较,“创造诗派”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貌,是任何诗派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公共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诗歌领域也不例外,"公共性"与"个人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五四"以来,历经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等的洗礼,中国新诗也呈现不同的风格取向和思想内涵,以郭沫若、穆木天为代表的创造社也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转变,具体表现在由生命体验到革命情怀的变化,创造社的这种方向的转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表现出新诗"公共性"与"个人性"对立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学,赋予了其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9.
前期创造社被认为是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的,他们从表现“内心的要求”提出重情感、轻功利、重艺术等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表现的“自我”,其具体内容都是围绕一种苦闷、悲哀和感伤的情绪而展开。他们高举唯“全”与“美”的旗帜,以真挚的情感来引起读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10.
论前期创造社小说的表现主义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期创造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对郁达夫、成仿吾、郭沫若等人影响颇深。他们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描写,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本真存在;同时把人表现自我的品性特征以情绪化的色彩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前期创造社小说将自我失落与主体解放相交织,构建出张扬自我的表现主义篇章。  相似文献   

11.
早期创造社文人在日本大正文化全面开花时期来到日本留学,西方思潮、日本近代文学、城市空间体验都为早期创造社文学的形塑提供了养分,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留学生态度从尊敬转为居高临下亦给他们带来内心的冲击。近代化城市的空间体验与被撕裂的自尊、情绪的焦灼转化为文学的生产力,他们的留日体验推动了创造社文学的形塑。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13.
创造社"转向"是学界关注但又很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创造社成员特有的原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其"转向"的内在根本原因.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善于突破旧有体系的限制,而注重体验的原始逻辑思维又使创造社对于革命文学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创造社在大革命失败后,实现了“方向转换”,开始了所谓创造社第三期(即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后期创造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学术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误解。笔者想结合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历史过程,着重就这个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正于学术界。创造社“方向转换”的核心表现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即对前期创造社文学的“自我表现”的主张的否定。“自我表现”是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如果说,前期创造社在某些具体的文艺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的话,那么在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述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作家于1922年至1924年间的论争。用具体的事实和切实的分析,对他们论争的是非曲直作出评判,认为文学研究会作家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创造社作家的观点则基本上是错误的,并有浓厚的“行帮意识”。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转向”是学界关注但又很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创造社成员特有的原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其“转向”的内在根本原因。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善于突破旧有体系的限制.而注重体验的原始逻辑思维又使创造社对于革命文学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18.
雪莱和徐志摩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在他们的诗歌当中,都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对他们的大自然诗歌的比较,试图找到中英两国诗歌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感伤"情调作为前期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情感氛围,普遍地弥散于其文学创作中。究其成因,就创造社成员受外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而言,由于"感伤"更多地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受浪漫主义的熏陶最为浓重。歌德等德国浪漫派的狂飙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和自我暴露式的抒情方式,屠格涅夫小说的"零余者"情怀,惠特曼的浪漫情结以及日本文坛的浪漫运动和"私小说"风潮等,都成为创造社成员自觉借鉴的思想资源,并共同促成了创造社文学浪漫感伤的气质风度。  相似文献   

20.
前期创造社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文学批评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性,认为情绪是文学的本质。情绪表现是创造社小说的一致倾向,小说形态显示出许多非传统和现代化的特质,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创造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