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利用电脑写作并存储于磁盘的稿件习惯上称为磁盘稿。现在 ,光盘、E mail应用逐渐增多 ,称之为电子书稿更显全面一些。本文主要讨论电子书稿的运作。编辑熟悉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技能 ,辅以恰当的管理措施 ,利用电子书稿的技术优势 ,既能提高编校质量 ,又可加快出书进度、节约生产成本。如果编辑在组稿、加工和排版过程中措施不当 ,也会限制发挥电子书稿的优势 ,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烦恼。   一、电子书稿的组稿要求1.对作者的要求由于电子书稿的诸多优势 ,编辑应当鼓励作者尽量提交电子书稿 ,但因作者掌握电脑的程度因人而异 ,故对不…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职能之一就是发现毛病和解决毛病.编辑人员特别是青年编辑人员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发现不了书稿中存在的种种毛病;看不出毛病,也就谈不上改正;书稿中依然隐藏着毛病,这等于没有完成编校工作,这种书稿是不合格的.本文针对书稿中常见的毛病,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技巧.  相似文献   

3.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4.
测绘类图书是科技图书的一个分类,具有科技图书一般的共性,但同时也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编辑测绘类书稿时,除了按通常的编辑规律处理问题、完成常规加工工作外,还应针对书稿涉及的内容,留意测绘类书稿中独有的、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如书稿中所配备的涉及版图、国界或省界的地图表示是否正确,测绘内容、测绘技术的阐述能否公开,测绘多坐标系的表示是否妥当,涉及地理信息软件名称的拼写是否统一等.  相似文献   

5.
吴键 《出版广角》2021,(12):61-63
图书整体设计是书稿内容的延续和深入,是对书稿内容的再创造.文章结合编辑工作实践,阐述在书稿出版过程中容易被编辑忽视的整体设计科学规范及美观简洁的重要意义,旨在引起编辑对图书整体设计的高度重视,夯实编辑的业务技能,发挥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大家都懂得的一个道理。可是一说到下生活,熟悉生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总会被人误解为是作家们的事,至于对编作家书稿的编辑们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尽管有许多同志不断呼吁:要重视编辑的生活积累,要创造些条件,让编辑有机会分别走出书稿层叠的办公室,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感受,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但,可惜的是响应者寥寥无几,甚至连编辑自己也由于忙于书稿而忽视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邓咏秋 《图书馆杂志》2007,26(10):89-91
做为一个专业出版社的编辑,我有机会在图书面市之前阅读到作者的大量书稿.身为图书馆专业图书的编辑,我每天都在阅读这些新鲜而尚未出炉的图书馆专业书稿.但坦率地说,咱们这个行业有趣的书不多.  相似文献   

8.
沈喜阳 《出版参考》2015,(18):54-55
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是编辑为作者书稿“加分”的过程,这也是编辑这个职业存在的重要理由.在书稿的立项、内容、体例、装帧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正体现出编辑的眼光和水准.“加分”越多,编辑的“含金量”则越大.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常提及“教学相长”,而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则存在作者和编辑良性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完善书稿的“编作相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 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起两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阅读习惯的桥梁,让一本"舶来品"的书稿"入乡随俗",甚至要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本"选题失误"或者有翻译瑕疵的书稿进行弥补和创新,达到"二次策划"的目的,从而激发出其畅销潜质.  相似文献   

10.
提高书刊编校质量始终是广大编辑关注的热点.出版物差错多、质量不高,除了作者因素外,还在于编校人员对书稿的辨识能力和对编校工作的态度.因此,探讨各类书稿中出错的规律,提高编校人员的辨识能力,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科技书稿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提升质量和提高效率是编辑工作的两大永恒主题.笔者欲将妇孺皆知的数学中加、减、乘、除的概念引申到编辑实践中,并通过精选的实例对编辑之加、减、乘、除工作法的内涵展开具体剖析,以便使编辑在横向拓展涉猎知识宽度和在纵向延伸研究视域深度的前提下,将相关知识进行整饬或者娴熟地驾驭书稿的各个组成部分,旨在共同探索和研究提升编辑质量和...  相似文献   

12.
编辑在处理书稿时,除了要注意书稿中的字词错误、数字和标点错误、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语法错误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编辑认真对待,那就是书稿中存在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由于其致错的原因深、分析探讨时需要结合的内容广、隐秘性强等特点,不易被发现和修改,因此很容易成为书稿中难以治疗的"顽疾".笔者总结了九种类型的逻辑错误,希望对编辑同人辨别并治疗这些"顽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书稿中需统一的几例数理问题邹坚峰在科技书稿的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者多问题进行规范统一。诸如字号排列、名词术语、计量单上等方面的统一,大多能引起病辑的重视,但对于书稿中存在的某些数理问题,由于涉及一定的基础知识,常常为编辑所忽视,致使这些问题出现在戈...  相似文献   

14.
胡姣 《出版参考》2021,(4):84-87
编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架构师,在书稿加工工作中承担着选择、把关、优化、凝练和提升的关键作用.编辑高质量的加工能够使书稿的主题更加突出,观点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完善,语言文字更加通达,逻辑更加严谨,材料更加准确,体例、结构更加规范.如何做好编辑加工,文章从把握好大的层次结构关系,逐字逐句精读消灭差错,保持怀疑的精神和多问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索,浅谈如何做好图书编辑加工工作,以期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编辑工作中,要评价书稿的质量,必须从考察书稿内容出发。编辑只有在全面分析了书稿内容以后,才能了解书稿的质量情况,从而对书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评价书稿质量的标准,一般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书稿所表达的主题是否具有出版价值。也就是说,主题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政策、体现时代精神、顺应社会进步,是否给社会、给读者带来好的影响和效应。如果是编辑自己策划、组织的书稿,由于编辑已经考虑到书稿的出版价值,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只要考察书稿是否充分贯彻了编辑的意图即可。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因为…  相似文献   

16.
技术编辑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将经编辑编好的书稿,进行技术设计和印制设计,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让工厂据此进行生产,使书稿物化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编辑所从事的从书稿到书的物化过程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王丽璇 《今传媒》2016,(2):126-127
出版物质量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出版社的实际运营层面,还是国家整体的出版管理制度层面,出版物的质量历来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书稿为例,从撰写审读报告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稿件总评、编辑加工等方面,深入阐述对书稿进行全方位的加工,结合编辑在处理书稿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及采取的有效办法,提供编辑在书稿处理过程中解决类似问题的参考思路,以期增加文化科普性读物编辑与作者沟通交流的有效性,拓展编辑加工工作的思路,以及提高作者写作对策划意图的实现率,最终实现优质图书的顺利出版.  相似文献   

18.
书稿编辑加工是图书出版的一个关键环节,尽管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但在书稿印刷前的质检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关键性错误.笔者在出版社从事图书质检工作数年,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较为常见的错误,现结合自己在质检过程中的工作经验,谈谈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把发稿以前的所有工作都看作是对书稿的制作加工过程,那么目前编辑对一般书稿这一过程的参预我们就可以姑且称之为浅参预。这所谓“浅”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参预的间接性,即编辑大多通过对书稿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动手对书稿内容作修改;其二是介入时间晚,编辑多在书稿成形之后参预意见;其三是参预程度不深,即对书稿内容参预意见只占  相似文献   

20.
对策划编辑而言,想出好书是可以选择的,是主动的.因为你可以选择好的选题,选择好的作者,选择好的自投稿进行深入的中耕……但对加工编辑来说,却无法选择书稿本身,是被动的.我们接到的书稿可能质量不错,也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很差.当然,对于那些不符合我国出版法律法规的,那些有违背社会人文价值等问题的书稿,我们可以拒绝加工,建议作退稿处理.但绝大部分书稿是具有一定出版价值,可在体例格式、语言文字、编校规范方面却又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发挥加工编辑的优势,对书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把关和处理,保证书稿质量,使其达到出版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