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制建设,从而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年代,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治年代,这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无疑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可在甫进入法治年代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有人惊呼这是一股“告记者热”。面对这股“告记者热”,一方面,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其原因是,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阶级斗争年代报纸动不动就给人戴帽子,定罪名,一篇文章就可以把人置之于死地的作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也同时反映出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或多或少停留在阶级斗争年代,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阶级斗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某些烙  相似文献   

2.
既然诽谤指控主要的保护范围是公民个人及法人组织的名誉,而且应把它放在能够进一步推进整个国家民主生活进程这个大前提下来加以考虑,那在给予被告以惩罚时就应很好地注意掌握分寸,防止在旧观念影响下惩罚过重。当今时代,各种新观念、新学说和新的科技成果争相涌现。在此情况之下,除一些滥用法律罪名或使用侮辱性词句的报道内容之外,对其它一些由于看法不同而引起的指控,特别是对某个别有用心的人为投某个公职人员或社会知名人士之所好,而对某一事态、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幅图画所作出的富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较早对新闻实行法治的西方国家。在美国新闻法制中,关于诽谤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的内容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一些美国新闻记者的概念中,“新闻法”几乎就是“诽谤法”,美国新闻界涉讼的绝大部分原因是诽谤指控。我国新闻媒介因侵犯名誉权涉讼,是近两年的事,理论界对此展开探讨的时间还不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方面的国外经验,对我们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美国《匹兹堡邮报》由于被指控“诽谤”,不得不拿出280万美元打官司,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不久前,美国反诽谤经济制裁中心,对《匹兹堡邮报》(以下简称《邮报》)作出的诽谤的裁决,是迄今美国制裁报纸诽谤的最大的案子。据该中心的裁决,《邮报》得拿出21万美金的损害赔偿费,还得掏10倍于此(200万美金)的惩罚性补偿费,另加56万多美金的利息。在美国最高法院拒绝过问此案后,《邮报》被迫向原告理查德·迪萨利作出赔偿。迪萨利是前州法院法官,他指控《邮报》在1979年的一篇报道中,诽谤他参与了伪造一份当事人遗嘱的阴谋。当时,他还是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美国反诽滂经济制裁中心确认了这项指控。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诽谤指控,即使认定含有恶意,指控成立,给予被告的惩罚也远不如伤害性案件或贪污盗窃一类案件重,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这类案件容易审理。多年来,美国司法界就一直认为,在各类诉讼案件中,诽谤讼案要算是最难审理的。这是因为,贪污盗窃一类的案件,有其事态发生发展过程和作案时留下的种种蛛丝蚂迹可查,伤害性案件有用现代化设备作出的检验报告可作判断的依据。可诽谤指控案件中作为定性依据的恶意,则完全要靠审判主持者的主观思维去考察。而这,就很难不带有极大的主观随  相似文献   

6.
当新闻单位在对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职业表现开展批评时,应把它与攻击他个人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即使批评有误,但只要不含有恶意或具有故意性,恐怕还是以持不支持被批评者提出的指控态度为佳。认真地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本是司法审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程序。新闻诽谤指控亦应注意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有  相似文献   

7.
美国《匹兹堡邮报》由于被指控“诽谤”,不得不拿出280万美元打官司,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不久前,美国反诽谤经济制裁中心,对《匹兹堡邮报》(以下简称《邮报》)作出的诽谤的裁决,是迄今美国制裁报纸诽谤的最大的案子。据该中心的裁决,《邮报》得拿出21万美金的损害赔偿费,还得掏10倍于此(200万美金)的惩罚性补偿费,另加56万多美金  相似文献   

8.
知识林     
多透视新闻学   西方新闻学的一种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新闻报道不应只图猎奇,而支离破碎地描述社会,而应该用透视的方法,形象、立体并完整地反映现实。这个观点旨在更新新闻观念、改革报道手段,吸引更多受众、繁荣新闻市场。它更多地重视新闻事件与民众的关系,而不把眼光仅仅盯住政府官员;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受众的需求,并注意新闻报道的覆盖面。报道内容逐步转向与民众生活的公益事业和经济活动。 新闻特许权   特许权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发表与事实有出入的言论可不受诽谤指控或不承担诽谤责任。新闻…  相似文献   

9.
2013年英国颁布的新诽谤法,是在国内国际双层压力之下改革的结果。此次诽谤法改革主要是扩大被告的抗辩范围,从而加强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英国诽谤法与时俱进的改革,对于我国诽谤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司法部2011年3月15日向议会提交诽谤法修改草案,并向公众咨询意见。草案对英国诽谤法的抗辩原则作出较大修改,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对言论自由给予较大保护。如果草案获得通过,英国多年通行的诽谤法规则将会作出重大调整,这一改革,对适用普通法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会有示范作用,对中国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法国新闻工作者全国工会于1918年通过了法国新闻工作者职业义务章程,并于1930年对其进行了修改。该章程的要点是: ——新闻工作者对其所写的材料负全部责任; ——散布诽谤、提出没有证据的指控、歪曲和伪造证据、歪曲事实、撒谎是新闻工作者最严重的职业过失;  相似文献   

12.
今年年初,厦门判处了一起小说诽谤案:一位青年女作家因在纪实小说《太姥山妖氛》中诽谤了某地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被判犯有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一年。①作家因写小说诽谤他人而被判刑,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小说不同于新闻,但本案与“新闻官司”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析,以说明诽谤和诽谤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后,关于网络诽谤的定罪标准与量刑成为网民和学术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保护公民表达权的视角讨论网络诽谤的定性与定罪、防范与控制,并探讨网络环境下名誉权与表达权的冲突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确的界定,以便法院判案时有法可依。应当指出,由于没有《新闻法》,没有现成的案例可资借鉴,还由于一些法官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特征和新闻规律不甚了解,目前只能把新闻诽谤案当作普通的刑事、民事诽谤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23):66-72
本文围绕360公司诉"每经"案的判决,分析指出被告媒体败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系列违背新闻客观性的行为,具体包括事实和观点不分、匿名指控、消息来源失衡、片面及偏倚、事实不准确等方面,因而媒体避免侵权败诉的途径在于严格恪守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在结合相关事例提出一个跨学科的观点:从域外诽谤法的法理和实践的历史来看,新闻客观性不仅仅是新闻界自身的追求,也是法律、特别是诽谤法规训出来的,完善新闻法治和新闻职业规范,是建设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双重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诽谤、传媒和表达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相关制度的建议.提出在目前因立法方面的原因,在人们无法因表达自由权提起诉讼而诽谤诉讼又可以被自然人或法人用来打压中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七规定的一系列表达自由权利和自由的情况下,法院在审理涉及诽谤的案件时,应当适当考虑对宪法性权利和自由,即表达自由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9月9日,“两高”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从而规范网络秩序、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据9月9日新华社报道)
  按照这一司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发言人称,网民通过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网民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不属明知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网络服务商的免责条款的法律精神,通过对数起网络名誉权纠纷的剖析,参照新浪和天涯的版主手册的具体管理规则,试图说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区别对待涉及网络名誉权纠纷的侮辱与诽谤言论,为侮辱和诽谤设定不同的处理程序。本文重点论述了对于可能涉及诽谤的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尽到“合理注意”的责任,并就处理程序提出了建议:对于涉及诽谤的内容,版主或管理员可以将言论的态度、措辞,叙述是否理性作为筛选的第一层标准;若内容涉及侵权,只有在接到相关权利人的通知之后,版主或管理员才需要对相关的侵权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诽谤法是为了保护那些名誉权受到侵犯的人,英国为了完善诽谤法,曾多次对其进行修订,与新闻自由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雷诺兹案”中“雷诺兹特权”的建立。从理论和实践中介绍雷诺兹特权的产生、发展及改革,从而引出其对英国新闻自由的影响。同时,我国在新闻自由保护力度上较英美国家呈现弱势,且我国媒体侵权责任立法也不完善,因而雷诺兹特权对于我国未来的新闻立法及媒体从事新闻活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