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发展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过程包括4个基本环节,即“形成活动意向”“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意义建构”和“获得个体体验”.其中,个体的“主动参与”和“交往互动”是决定个体差异发展的外显活动,“选择性输入”和“投射式解读”则是导致个体走向差异发展的内在根源.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个体都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并最终导致个体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有了真我,才有了基于本质意志的自觉学习.在工具理性主导下,学习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得到学习以外的功利.而生命价值主导下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实现自身潜能和获取生命归属感的过程,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自觉学习是生命价值主导下的学习起点,它贯穿于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如果学习获得的功利到人生某个阶段便能实现,那么学习在那个阶段之后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人是“未完成的动物”,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与身俱来的全部潜能.因此自觉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初始状态,而是学习的一种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3.
二○○六年五月号下半月教育导刊一、主题引发在观看“森林与动物”录像过程中,孩子们都被神秘的森林以及在森林里的各种动物深深地吸引了。大家边看边在讨论“森林是怎么来的”、“动物晚上是怎么过的”等问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欲望,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二、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按自已已有对树木、动物的知识和体验,学习创作与重组图画,积极想象,发挥创意;2.在进一步把握几种树木、花、草、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动物的主要生活习性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3.增强幼儿的讲述能力,鼓励幼儿能把自己所画所想的用连…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一种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特殊的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这种生产呈现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从生活到文章这一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作者的大脑是一个神秘的加工厂。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入加工厂“加工”的过程,被称之为“写作构思”。本文试图从“意”的生发、缘“意”赋形、随形立“言”等方面,对写作构思阶段的基本规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膨胀、精神道德的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焦点。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1)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来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也就失去了自己。自然界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首…  相似文献   

6.
在心理辅导中,如何使学生在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的自我概念、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个体的适应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涉及的心理因素较多,因此,本文拟从理论上对个体适应的含义、心理机制及其相互联系等问题作比较概括的分析。 一、人类个体适应的含义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一切有机体都必须适应它们的环境,才能生存、繁衍。动物的心理活动使其能在环境中探究、定向,作出合适的反应。人类是动物演化阶梯的最高阶段,它不仅具有生…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项贤明 《教育研究》2005,26(5):9-14
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一般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的生长发展之间有联系亦有区别。人的生长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遗传物质的制约,人的生长发展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人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是自决的。由于这些特殊性而形成的复杂性和不可控制、不可重复、不可精确预测等特性,决定了人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一般发展变化。人的教育活动与人改造自然的行动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人的发展是在个体、群体和类等许多层次上同时进行着的,教育活动也在这些层次上进行,并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着个人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二重性质,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人的二重存在方式实现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蛋白体(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其本质是新陈代谢.生物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生物”是集合概念,“生物体”则是集合元素的概念.因此,生命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生物体是能进行这种运动的生物中的个体. 应激性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如光、温度、声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与交叉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传统上建立在知识分类体系基础上的学科制度在新知识生产模式下面临深刻危机,囿于学科壁垒的封闭式知识生产限制了大学的创新活力,知识生产过程中未能实现“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相统一,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与学科建设的有效性都受到质疑。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审视,知识生产过程中对于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学者个体而言“专”是“跨”的前提,因此学科本身不会从大学里消亡。但未来的学科建设应当通过系统性变革,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建立贯通知识生产中“营地”与“阵地”的矩阵式运行结构,促进学科的交叉、会聚与融合,使得学科在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生素养发展的基本机制在于,学生能动参与的实践性活动的过程。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应从知识学习过程与知识学习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前者表现在知识学习作为一种符号性实践活动,其过程可直接促进学生认知素养发展;后者则体现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对实践活动中发展自身素养而产生的指导、启发、借鉴、示范、鼓舞等作用,借助这些作用,学生超越个体经验局限而达到人类活动水平,从而使学生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生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素养发展的机制是,通过作用于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的过程而间接影响学生素养发展。学生掌握的知识本身不能直接成为学生的素养,以知促行或者说知行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素养高质量发展。由于认知素养与实体活动素养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导致知识学习在这两种素养发展中的功能存在重要差异:在认知素养的发展中,“知”与“行”的过程都可以在书本知识学习活动中完成,因此书本知识学习是落实认知素养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体活动素养的发展中,“知”的过程可以通过书本知识学习完成,但“行”的过程需要在实体性的实践活动中展开,因此对于实体活动素养的发展而言,书本知识学习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2.
随着21世纪的临近,各国教育界日益表现出对更新中学数学内容的重视,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便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增加较多的统计学知识,我国亦是如此。众所周知,“数据”是自然界和人类生产过程各种信息的反映,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去了解自然规律和生产规律,是人类正确而有效地进行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学习和掌握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根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要发展个性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也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生产和创造.教育的第一职能是使个体的人自儿童到成年浓缩地经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推动人类发展.教育的第二职能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个体成长的规律,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社会素质标准,把个体人塑造成具有一定社会义务与责任的社会成员.因此,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学位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位是学术的体现,与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有着密切联系。学位实际上是个体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追求学术和社会通过管理活动评价学术而产生的,是在与“个体”、“教育”、“学术”、“社会”、“管理”等因素的关系中实现的,是学者个体通过教育活动追求学术的外化形式与社会通过管理活动评价学术的认可形式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活动作为哲学范畴,特指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学生试讲课”活动.并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多维互动教学是把教育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往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利用和优化“多维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的“同频共振”,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军 《师道》2002,(11):22-24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教育不仅赋予了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本领(即所谓的“渔”),而且还肩负着引导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使命。因此,教育其实是人类一种灌注和体现着理想的活动,它承载着人类对于美好未来全部的憧憬和梦想:着眼于未来,为构建和实现教育的乌托邦而努力,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正视现实并回顾中国教育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国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  相似文献   

18.
种內个体之間的关系問題,是中学同学最感兴趣的問題之一,然却是教师感到最伤腦筋的問題。因你若說种内沒有“斗爭”,則对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一些“斗爭”現象,如:雄性动物在繁殖季节时的斗爭;蜘蛛在交配后,雌性个体对雄性个体的殘杀;松林的自然稀疏;作物在过度密植情况下某些个体的死亡等等就很难解释。你若承認种內有“斗爭”,則斗爭的結果又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事业是一种求"善"的事业,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个体的精神自由,因此,教师的职业行为存在着广泛的道德生活空间,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也决定着其职业成就.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劳动价值的潜在性、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形式的个别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决定了:教育也是教师个体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