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地区,从丝绸之路开始,到后来的“榷茶”贸易、“茶马互市”贸易,生发和影响了当地各族人民的饮茶习俗.除了历史悠久、甚为普遍的“清饮法”之外,甘肃地区尚有罐罐茶、三泡台盖碗茶、酥油茶、油面茶、奶茶、炒茶等多种饮茶习惯,形成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饮茶习俗在饮食文化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我国"茶的祖国"之称便可发现,茶文化史在我国的传承极为久远,是茶文化的起源地。然而现行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多集中在汉族茶文化方面,忽视茶文化形成中少数民族做出的贡献。对此,本文将从壮族与傣族两个少数民族出发,对其饮茶习俗进行探析,并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整体特征做出总结,提出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4.
茶,集天地之灵气,纳山川之秀丽。茶所包含的清雅、高尚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俗话说得好:"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清茶滤心尘。"以茶文化培育人生情操,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茶品、茶韵、茶德、茶风融入到社会廉政建设中,对于弘扬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我国茶文化深受各朝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深刻体现出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儒、道、禅"思想在茶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各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为切入点,细数中华茶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现,望能促进我国道德价值文化体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茶与文化艺术联系紧密,饮茶品茶是文人雅士的雅事,以茶入画、入书、入诗的艺术作品举不胜举,生发出绘画作品的一个独特类别:茶画.把茶文化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有助于帮助小学生了解古代优秀的茶画作品,培养其沉静的性格、高洁的品质,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茶叶的祖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随着茶叶事业的发展而深入.茶文化内容丰富,其"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从茶文化的内涵、及各主要学者的观点来讨论茶文化的定义;简述了世界饮茶文化的基本情况;从近五年茶文化发展动态说明茶文化的活动与研究已得到人们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缓解工作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国际和国内文化交流;特别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我校学生思想状况,提出茶文化的研究要与当地经济现状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校园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时丛林"流辈荒逸,终日无所用心"和"百丈清规不肯行"的懒惰懈怠现象,石屋清珙提出了"无心处用心"的重要禅学命题,这一禅学命题是对马祖道一"不是心,不是佛"的心佛论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如何"用心"参禅学道上,石屋清珙提供了七种古德参禅学道的范样,强调参禅学道须劳形苦志和真参实修.在说法诲众的禅风上,石屋清珙提倡切直谛当之古德禅风,这有别于当时盛行丛林的文字禅风和看话禅风.石屋清珙突出了戒律道德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使得其禅风平易而无怪诞玄远之处,而且具有批判当时丛林"不清戒律"和重振百丈清规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享有"诗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禅籍中谚语的用例较多。本文以禅籍作为语料背景,从语法的角度,围绕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对禅籍谚语的活用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以展示谚语在动态运用中的灵活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茶叶成为民生问题始于唐代.饮茶风俗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外地流通.皖境大地是唐代茶叶的主要生产地.皖境名牌茶在整个唐代社会享有崇高荣誉.同时皖境的著名商业城市和诸津关襟要,为茶叶远销外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政府的榷茶和茶税重敛,制约和摧残了皖境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经营.皖境茶叶随着唐王朝政治的强大和经济发展而兴盛,伴着唐政权的衰败和灭亡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日茶文化起源不同,二者在精神境界和文化气质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国是饮茶文明发源之地,饮茶经历了由食用、药用到作为精神载体的自然发生、升华的过程。茶叶东传之后,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日本人饮茶之始就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简言之,中国茶道,以"茶艺"为行为载体,自然随和,雅俗共赏;日本茶道,立足精神享受,拘泥仪轨,高高在上。  相似文献   

13.
茶是人们司空见惯之物,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茶,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所提及的相关茶事入手,由"礼"与"俗"两个方面探讨"茶"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中书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对"得"与"失"的禅性体悟,为都市主流书写开辟了文化空间,为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对待"得"与"失"的自然心态三个方面来阐释作品。  相似文献   

15.
禅性 禅境 禅愉──论王维山水诗的静与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王维山水诗作入手,分析了王维将禅自性论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说融入自己的山水诗作中,并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使其诗作具有静与动的空灵的禅宗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饮茶和参加太极运动锻炼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身体成分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饮茶与参加太极运动联合干预在减肥降脂方面的协同作用。方法:将刚刚加入吕梁市太极协会的128名老年人(之前未进行过太极锻炼)分为饮茶组与非饮茶组,进行太极运动锻炼干预。锻炼前分别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成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10周后复测。结果:饮茶组和不饮茶组老年人太极运动干预前后体脂百分比、血脂六项均有显著变化,且饮茶组效果好于不饮茶组(P〈0.05),参加太极运动和饮茶在减肥降血脂方面具有叠加效应。结论:饮茶与参加太极运动联合干预在改善老年人身体成分和血脂水平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是茶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池州市是安徽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为加快茶业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茶农的收入,发展茶区经济,2002年,池州市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推出主打品牌--"九华佛茶"品牌.通过两年多的运营,"九华佛茶"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以期对"九华佛茶"品牌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是他的生命过程的完满展现。在现实丰富变化和对己性的认识中,通过"悟"实现对"空"与"色"的超脱,以佛禅的"静"与自然生活的"静"相互观照,实现禅与诗和现实,自然和人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崔尔胜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1):100-102,110
《禅真逸史》语言具有吴方言特征。其中"皂甲"与"师太"分别是各类词典中不见收录和释义欠精当的吴方言词。其研究对版本、作者籍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词典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