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力  刘宁 《新闻窗》2012,(4):76-77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而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它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可以说,主持人语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优劣,甚至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3.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进入 2 1世纪 ,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中国现代化 ,中国广播电视的对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领导人历来重视广播电视的对外传播 ,中国的广播电视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方面也作出了成功的实践。但就全球新闻信息市场而言 ,中国的广播电视在对外传播中的弱势显而易见 ,充分认识中国广播电视与世界链接的距离并寻找增强链接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传播新格局”因时顺势而生。新格局并非既有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叠加而成,而是报刊、广播与互联网协同发挥传播作用的全新状态。历史上,曾经网为广播电视成为大众传媒而有了“传播新格局”。当时,广播电视很好地弥补了报刊在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上的不足,不过在本质上仍属单向传播。与之不同,今日“传播新格局”则表现为:由于报刊、广播与互联网亦“互”亦“联”,从而完全改变了单向传播方式。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划时代意义。深入了解新格局,把握今日传播特点,顺势借力,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奇怪腔调的引用,古诗词的滥用,字词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时效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现状入手,并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进行了研究阐述,并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产生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及审美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时效性及有效性,进而促进广播电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审美场".  相似文献   

8.
<正> 因特网(Internet)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目前已逐渐深入到全世界的每一角落,同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一样Internet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可以说我们正处于网络时代确切地说就是因特网时代。因特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对国内的广播电视业是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广播电视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利用因特网的传播技术优势和灵活的传播理念来实现广播电视与因特网的强势联合、优势互补,从而占领现代传播技术的制高点和宣传主动权,是因特网时代广播电视参与网络中并赢得发展机遇的关键,也是广播电视在因特网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的几种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迎来全球化传播的新时代.卫星传送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即由旧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毕一鸣教授在<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中提出了"现代广播电视"的概念,阐述了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区域传播、跨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以跨媒体传播为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发现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是近10年来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具有关注实践的传统,是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当前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作出分析,指出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具有跨越国界、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等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国际传播载体。广电媒体应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其在渠道、语言、新闻采集网络等方面优势,发展海外的户外视频与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以提高中国广播电视的落地率,进而提升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背景下,任何个体都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制作与发布,这种新的形势也给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造成极大冲击。如何才能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效力,已经成为很多媒体从业者关注与讨论的话题。本文首先分析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然后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需求,分析如何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当中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希望为广电媒体增强自身传播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新型电视,它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它的出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正在逐渐成为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媒体。一、公交移动电视传播的受众特点公交移动电视从产生到现在仅仅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它的迅速发展,与其自身的传播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公交移动电视具有强制性、移动伴随性、传播内容短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新闻在大众媒体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需要运用新闻传播手段来传达政令,交流经验,传播信息,惩恶扬善。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受众最先获得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工具是广播电视,尤其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属于一种语言职业,能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广大群众传递语言以及语言规范。因此,广播电视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们语言传播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主导,而且广播电视所产生的语言影响力体现在多方面,对社会语言的引导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进行探讨,并为此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封十月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43-143,146
<正>广播电视媒体是重要的传统媒体,在信息提供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新媒体的崛起,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对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力求解决目前广播电视传媒业遇到的困难,构建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的地方广播电视媒体遇到了传播效果下降和经营收入下滑的压力。如何适应新闻传播新常态,深入推进地方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调整传播思路和传播手段,做到从模糊传播到精准传播的转变;从粗放经营到精准服务的转变;打造地方广电全媒体传播服务平台,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以广播电视英语新闻传播为切入点,论述广播电视新闻的撰稿要求,旨在扩大对外宣传,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写作技能,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客观、准确地用英语传递新闻信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和英语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使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使国人及时地获取国际信息,促进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传播能力,体现公信力,反映引导力,决定影响力,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要求,认真研究决定和影响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各种要素,遵循改革方向,把握时代要求,坚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构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传播能力体系,探索提升广播电视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是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业在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上日新月异,在节目创作水平和编排方法上也有质的精进。但广电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技术指标的量化概念,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内在动力,还在于广电传播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广播电视是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媒体间的竞争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