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说的观点,对中国学界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后来收入杂文集《准风月谈》,这篇文章是由章克标的《文坛登龙术》所引起的,但却一直无缘拜读章氏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重印出版了这本书,这当然是应该感谢的。书后还附录了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由该书的责任编辑龚明德先生专门写了《试读<登龙术拾遗>》一文,按照该书“出版说明”的说法,是为了“以助读者了解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 但令人惊讶的是,龚先生“试读”和“精心解释”的结果,却居然发现了“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簿之意,倒是很赞…  相似文献   

5.
话说孙犁     
我过去的一位同事,每年春节都要回天津老家去。到天津时,也都顺路去见孙犁先生。那时我所在的鲁迅研究室,每月要出版—本《鲁迅研究动态》,孙犁是期期都看的。孙犁见了我的同事,总要聊起那本杂志,说他对有关鲁迅史料的文章,很感兴趣。鲁迅研究室的同仁,对先生热衷于鲁迅的态度,颇为感动。直到现在,杂志还期期赠送与他。孙犁对鲁迅的敬仰,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据说1949年“进城”后,他有个时期的购书,是参照鲁迅的书帐单来选择书籍的。对鲁迅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这其实是可以看出他的人  相似文献   

6.
华南师范学院李育中教授过去在《试积鲁迅之书》说:“有朋友颇羡慕我那本一九二六年线装印蓝色字的《痴华鬘》,但我却羡慕另一朋友那本金陵刻经处所印的《百喻经》,因为那才是鲁迅亲自‘施洋银六十元敬刻’的最早印本。”(《羊城晚报》,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笔者旧藏鲁迅先生著译初版书中适有此二书,《百喻经》是初印本,而《痴华鬘》一书是鲁迅手书制签本。分别介绍于下。《百喻经》分上下两卷,收譬喻故事九十八则,是宣讲佛教大乘法的寓言性质的经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个世纪的行将逝去.在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晰地矗立起一座座文学巨匠的丰碑: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 今年喜逢茅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于是中国青年出版社首先以茅盾先生的《子夜》手迹稿本为发端.计划出版一套《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巨匠手迹本》系列珍  相似文献   

8.
1934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为《点句的难》(后收入《花边文学》一书),批评当年出版的标点本古书标点多错,“竞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于今为烈”:几乎是无错不成书,而且往往把并不难懂的地方点破了。  相似文献   

9.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10.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们的宣传意识与艺术──读《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黄俭郭志坤先生的《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是一本讲宣传和宣传艺术的书。读后,收获颇丰。既可领受先秦诸家宣传艺术这座宝藏的流光溢彩,又可窥见作为这座宝藏的开掘者郭志坤先生的思想、志趣和追求。先秦诸子,...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著的《史记》,两千年来备受推崇.宋代洪迈称为“天下之至文”.明代茅坤说《史记》的文章“如长江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乃是“千古绝调”.同是明代的凌约,更称之为“文章之绝技”.今人鲁迅,则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日本学者斋藤正谦也说:“人昆仑之山,满目莫非金玉,然有千金之珍,有连城之宝,不能无差等.一部《史记》固为群玉圃,……是连城之宝也.”这部书所以获得如此崇  相似文献   

13.
罗宗强先生的《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一书,于2006年6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之后,又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力作,对明代后期更确切地说是对从嘉靖前后以至天启初这一时段士人群貌,作了客观精审而又深刻透辟的描述。与《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相似文献   

14.
韩石山先生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以为是一本专著,拜读之后,知道了其实还是一部杂著,或者说是编著,书中的一些章节,有的就是他原来写的文章,组装到了这部书中.  相似文献   

15.
读书拾零     
从卫建民先生的文章中得知,三联书店以素雅闻名的“叶雨”的封面设计,原来出自范用先生的手笔.“叶雨”,想是“业余”的谐音罢.中国出版家自己设计封面,大约是有历史的.有时候,书坊印书,哪里有什么专门的美术编辑!鲁迅先生的很多书,封面就是自己设计的.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其典雅、洁净几成三联风格的代名词,见到很多作家,学者都在文章中提到:愿意出一本这样风格的书.其实它也简单得很:在纯白的封面上,斜放一张有作者手迹的稿纸,左下角一个展卷坐读  相似文献   

16.
鲁迅谈称呼     
看《鲁迅书简》及《两地书》,抬头多称以“先生”、“君”、“兄”之类。鲁迅之于对方称呼,向不穷究,含糊敷衍过去即罢。这很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一般年高者、学富者、崇敬者,可谓先生;道相似者,不客气之朋友,泛友;后辈,可称“君”、“兄”。倘若推敲穷凿,则反不好。有一次鲁迅给萧军信中涉及到其夫人处,顺便称之为“悄女士”,结果被提出“异  相似文献   

17.
许寿裳     
世上误解鲁迅者,往往以为其心胸偏狭,喜怒无常,似乎不可接近。自鲁迅逝世后,敬仰他的一些人,也多只强调其“横眉冷对”的一面,把先生塑造成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其实均离鲁迅世界甚远,误读与曲解,近七十余年,未曾间断。而反对他的人,为数也不少,我曾编过《被亵渎的鲁迅》一书,将攻击他的文章汇成一册,当代青年人如细读一遍,便可知理解先生之难。其实,鲁迅在日常生活中,随和的地方很多,系难得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民俗研究专家山曼先生收集的中国民间童谣编撰而成的"老童谣"系列丛书,就像一阵来自童年的微风,把我们带回童年的歌声里。这套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分为《九九歌》《看谷佬》《红眼绿鼻子》《从前有座山》《月亮月亮明明》五本,活泼的插图、精致的排版,加上山曼先生对每首童谣的寄语,使整套书盈溢纯净、清澈的童年气息。书中选取的歌谣多是人之初关于  相似文献   

19.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20.
站着挣钱     
王晓明 《视听界》2011,(1):120-120
1 读完第600期《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与这个时代”的一组文章,这帮心怀志向、信念坚定、愈挫愈奋的周刊人,让我心头一热。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