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小说创作是他阐述女性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人物丰富多样.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其对女性形象刻画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农村妇女形象,一是知识女性形象。鲁迅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中的悲剧命运,探求女性未来生活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等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评论.从而概括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所特有的三个基本思想主题:首先.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其次.死亡——生命无辜的毁灭;再次,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奴役残害以及这些女性对此所发自灵魂的绝望抗争。三个基本思想主题之间相互交融,构成了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宏观特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相似文献   

6.
一、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一个阅历丰富、创作走向成熟的作家,往往以他多产的创作提供一系列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生活的态度和美学理想。在这一点上张贤亮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他把长期的底层生活中形成的对人的美好信念作为基础,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塑造了一系列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有邢老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司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读出《祝福》的民族风格上海史可侃现代小说,发展到鲁迅笔下,已经成熟,无论在题材处理、主题开掘、情节提炼、形象塑造以及文学语言、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已积累了完整的艺术经验。人们一致以“冷峻、深沉”来概括鲁迅作品的风格,而鲁迅作品中强烈渗透着的民...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是唯一一篇涉及世俗婚姻的神话小说,小说中的嫦娥也是唯一一个重点着笔的女性形象。纵观鲁迅笔下为数不多却又意味深长、极具时代代表性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在封建礼教下苦苦挣扎而不得生路最终走入死境的苦难女性。而嫦娥形象是鲁迅笔下女性人物命运死路以外的另一种探索,从世俗婚姻中的嫦娥的命运出路去思索女性另一种冲破死路的自我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或爱或憎、或哀或怒──鲁迅笔下儿童形象丁筱青“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在二十世纪揭开序幕的时候,就已从童话、儿歌、科学小说乃至儿童文学理论等各方面,从事铺设地基和开拓工作了。”这一点胡从经先生在《晚清儿童文学钩沉》一文中已有详尽阐述。五...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两类:一是农村妇女,二是知识女性,其真实地再现了旧社会女性的悲惨处境和对命运的抗争。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和子君这四位经典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评论,试阐明旧社会女性只有置身于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彻底的解放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鲁迅在他的小说集《仿徨》扉页上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籍以表达他在漫长的斗争历程中的理想,探索和追求。而这种思想、感情和愿望,又往往直率或含蓄地在他的作品结尾表达出来,表现了作者为了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发出的深沉的呼唤,进行执着的探索。这,可以说是鲁迅作品结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是晚清一部重要的小说,被鲁迅先生称作"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除去批判性,小说亦塑造的几个极为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十分引人注意,这些女性形象与其他的谴责小说中的女性截然不同,自得风流。本文即主要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关注妇女命运,探求她们的解放道路。是我国现代作家普遍重视的一个创作主题。鲁迅是这一主题景初的开拓者.他的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等,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展开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和“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不幸命运,他以忧愤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杂文《阿金》中,主人公阿金脱胎于鲁迅的现实生活,在她成为文学形象后,性格鲜明无二,有着与先生笔下其他女性截然不同的气质。但她在鲁迅笔下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可以从鲁迅其他作品里发现阿金的踪迹,在《故事新编》集里这踪迹尤其明显。由此可知,鲁迅是在一个较长的女性形象创作过程中,才酝酿成型"阿金"这一形象的。同时通过创作背后的思考,他不断反思并修正自己自"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女性观。通过对《故事新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在不同女性人物创作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详细追溯"阿金"人物的成型过程,进而佐证笔者在《鲁迅创作晚期文本中愈加成熟的女性观——独特的阿金》一文中表述的鲁迅创作晚期逐渐成熟的女性观点。  相似文献   

19.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对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辛亥革命问题、女性问题及婚姻爱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明了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的真正实现,显示了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现代开拓性。  相似文献   

20.
《老残游记》是晚清一部重要的小说,被鲁迅先生称作“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除去批判性,小说亦塑造的几个极为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十分引人注意,这些女性形象与其他的谴责小说中的女性截然不同,自得风 流.本文即主要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