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问责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制度行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供给不足、问责路径依赖、管理主义盛行和工具理性偏向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作用范围及能力大小。问责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把问责自身的合程序性作为问责能力的判断标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能力需要加强问责规制建设,完善多元参与的社会公共问责结构,构建高校为主体的问责机制,以及回归教育性问责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立场作为高等教育外部问责的三种主要力量,构成了高等教育问责三角。英美两国的高等教育问责具有一定差异,美国主要由州政府相关机构负责进行政府问责,而英国是由政府相关机构对全英所有大学进行政府问责;美国专业问责主要是由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进行,而英国的专业问责主要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和专业协会进行;在市场问题方面,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多是私立非营利组织,而英国全国范围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则由政府机构负责组织。  相似文献   

3.
闫飞龙 《教育研究》2012,(4):122-127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拥有评价权力的主体有权要求高等教育实行问责,并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每一种类型问责都有其相应的评价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权力的平衡与协调既是权力分配的出发点,又是权力分配的最终归宿。在防止重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者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促使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必须解决问责的衡量标准、问责主体的法律权限(地位)、建立高校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回应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质量问责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高等教育性质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而利益相关者正是问责主体;高校质量责任的承担者是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以及接受者。从这些维度出发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责任、责任追究和问责救济,从而初步设计符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特点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共高等教育的绩效问责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高等教育依赖于社会公共财政,行使着社会公共权力,但其绩效问题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监管。绩效问责是指公共权力者对绩效的回应能力,它通过汇报、解释、证明等方式,来确保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或个人对高等学校的资源使用及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绩效问责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利益,也有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公共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主要形式。文章从利益关切、质量信任等实践层面以及新自由主义趋势影响的理论层面分析了我国质量报告制度的背景;阐述了我国质量报告制度实施的情况与成效;认为实施的低成效源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缺失、高校办学自主性缺失、问责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转变政府管理方式、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问责体系、提供多层次体系化的质量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既是一种具有强烈问责取向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技术手段,同时,它在日益理性化和专业化的同时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权力机制。对于遵从的倡导,对于技术的迷思,以及权力和责任的失衡,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所固有的弊端。要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一项可持续的事业,须从质量保障走向质量文化。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反思和革新;另一方面,需要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基于相互信任的,以社会契约关系为核心的整体性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9.
制度主义中的制度同形与路径依赖理论是理解高等教育变革的有力工具。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系统扩张,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民众对政府管理方式的质疑以及市场化办学意识盛行。为了面对新的高等教育环境,德国大学引入了新的治理手段,如签订目标协定、引入绩效拨款、加强大学校长权力、设立大学理事会等。综观德国大学治理制度改革,其存在着向新公共管理制度靠近的趋向,也存在着明显的改革路径依赖,即沿着传统的洪堡大学模式在缓慢前进,国家和教授的权力依旧在大学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治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治理的关键是处理不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学法令的缺位、政府的超级博弈地位、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权力不同的性质导致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大核心权力之间矛盾产生是主要成因。因此,可以通过健全大学法令、引入公司治理模式、配置学术权力主导的权力结构、建立柔性化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等路径,以构建高校柔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问责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的问责主体决定了高等教育中的多元问责形式,主要包括官僚问责、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官僚问责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式问责,专业问责则关注同行评估和教师群体对大学质量的贡献,市场问责强调学生和社会需求对大学办学的反馈机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责机制,本科教学评估正在进行第二轮的审核评估。公众对大学的信任需要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问责机制,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挑战,这与当前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有关,本科教学渐渐丧失了功能发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问责机制呈现出专业问责不断退化的现象,但坚持大学的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共识仍然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审核评估强调的同行评估和大学自我丈量,呈现出中国高等教育问责主动融合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的趋势。在多重的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下,重塑学术人员的专业自信不仅需要外力驱使,更需要从根本上构建赋权于学术人员生长的环境和制度。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不断深入也是与中国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和聘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去行政化、教授治学、学生在学体验调查等实践均是对完善问责制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继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学生学习成果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质量也始终是衡量学生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各方日益重视对高校办学质量的问责。在这种问责背景下,高校不得不通过教育质量评估的方式向政府及社会大众提交答复。学生学习成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学校应对外界问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商业领域到公共领域,再到教育领域,"问责"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高等教育问责可以分为内部问责和外部问责、社会问责与行政问责两大类。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比较注重问责主体的多元化,逐步由单一问责向多元问责转变,但仍然以政府的行政问责和高等学校的内部问责为主。通过加强高等教育问责,能够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重建社会对高校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认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结构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失衡现象。指出虽然现行"211工程"问责制有助于二元权力制衡,但问责主体单一、追责机制缺位,削弱了制衡的有效性。借鉴美、英等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实践经验,通过问责主体多元化,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追责机制,以提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权力制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指的是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主要被三种路径依赖束缚: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的应急性选择、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强控制力。突破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束缚,实现制度创新,就要创新高等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健全多元监督机制,并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16.
标准是评价的依赖。开展高等教育评价、分析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面临着市场化、数字化、权力化的反思和批判。教育的质量标准不是一种社会经济标准,更不是权力角斗场、数字游戏和表演。解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离不开对教育本身意义的追寻,更离不开对教育具体情景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受世界范围内公共领域管理变革的影响,我国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政策变革也突显出新公共管理的诸多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变革主要运用了"仿市场导向的竞争"、"基于量化指标的表现性评估"和"多样化经费来源"等管理方法和理念,学术工作呈现出市场驱动强劲、公平求真价值式微;学术工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遭到破坏,权力和问责的主体单一等特征。在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反思,建设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的路径依赖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对高等教育产权的认识和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是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依赖,高等教育政策的规模效益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二是高等教育深化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对高等教育形成了需求叠加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不断强化,总体加剧了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必须通过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教育领域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逐步消除高等教育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外延式发展、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分析发现,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家庭三者,并存在特定的演进逻辑和路径依赖.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政策应当注重鼓励高职分流成人教育生源;打破路径依赖推进混...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行为模式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精英教育阶段的“无为而治”,教育质量保持既有水准,未被社会广泛关注;第二,大众化阶段的外部形塑。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社会问责,内部质量保障在外部政令推动下展开,具有明显的外部形塑特征。表现为:质量保障行为主体异化,质量保障行为指标量化,质量保障行为内容具有规训性,质量保障行为系统链条缺失。究其根源,主要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格规则与模糊规则的博弈所致;第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植根于高校内部,以教师为主体上下联动的发展性模式: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辅相成;形成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合理的质量文化;尊重学术逻辑,给予教师充分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