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小说《故乡》是鲁迅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依恋及家园失落所带来的痛苦和奋挣,是漂泊的精神之歌。在《故乡》中,鲁迅的心路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 即理想的憧憬期、现实的绝望期和梦醒后的奋挣期。  相似文献   

2.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3.
思乡情结醉倒无数文魂。这在鲁迅的作品中亦有深刻体现。《故乡》描绘的是灰暗悲凉的现实中的故乡,《社戏》展现的是温馨浪漫的理想中的故乡。鲁迅18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也并非都是温暖的记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苛待——鲁迅对故乡,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5.
解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沈从的散《老伴》,从相近的故乡情结、人物命运、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审视二部作品的思想意蕴,其中某些相通之处乃是“重塑”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但是前倾向未来,否定故乡过去、现在,揭发缺点,意在复兴,在改善;后却倾向历史,以讴歌民族过去的伟大,重构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7.
《故乡》是鲁迅根据自己回乡经历创作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自叙传色彩,展现了深邃的人性之常.从少爷到老爷,是闰土识"我"的心路历程;从乡愁到忧愁,是"我"回乡的心路历程;从绝望到呐喊,是鲁迅《故乡》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所作的《故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重回家乡的故事,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感受到了现实的故乡,同时衍生了构建理想故乡的愿望,表达了对于旧世界的不满,以及创造新世界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肖朵朵 《读写月报》2022,(32):15-21
<正>一、教材分析《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同年5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署名鲁迅,后被收录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它虽然没有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那样,如耀眼新星般横空出世,引发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但它在文学体式和思想表达上的探索,获得了众多好评。茅盾最先以“郎损”的笔名,在1921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上发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高度称赞《故乡》“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他还提到小说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  相似文献   

10.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相似文献   

12.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其创作过程中除了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外。还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在他12岁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全集》.并且最喜欢的作品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讲演时,曾引用鲁迅作品《故乡》的结尾“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标题。可以说,鲁迅对大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人都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本文就两位文学家的故乡情结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共通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朋友喜欢将鲁讯与朴甫相提并论最早把鲁迅比为杜甫的是日本著名作家、鲁迅作品的日译者左藤春夫。他在《中央公论》(一九三二年一月号)发表的《<故乡)译后纪》中,推许鲁迅的《故乡》具有杜甫的诗情。后来佐藤春夫在《文艺春秋》  相似文献   

14.
苏建明 《教师》2014,(25):116-117
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十多年前的那堂倒霉的教研课,教学内容是鲁迅的《故乡》。为了把课上好,到处寻找诸如名师课堂实录、优秀教案之类的备课资料,最后杂取种种形成了教案:先录音范读全文,再析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小说中描绘的三幅故乡图(现实中的故乡、童年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进行对比,最后把握小说的主题。心想课一定会很精彩,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在填写三幅故乡图的对比表时就卡壳了,童年的故乡与理想中的故乡难以找到,加之录音  相似文献   

15.
《社戏》(节选)与《故乡》均为鲁迅短篇小说名作,两文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均以故乡为母题,均塑造了鲜活灵动的故乡人物形象,均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挚爱和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向往;两文异点亦鲜明。对比解读,会更深刻地体悟到先生乡情小说艺术的精妙与思想的深邃。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与研究》编辑组转来唐再兴和高树榕等同志的稿件,对拙作《略谈〈故乡〉的艺术构思》(按:见本刊第二期)提出了不同看法,读后颇获教益。但对他们的一些说法还不敢苟同,今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社会本质上看,社会如故,故乡如故。我在《略谈〈故乡〉的艺术构思>中说:鲁迅“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所谓从本质上看,也就是看社会的矛盾,尤其是其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故乡》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18.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从诗学层面入手,《故乡》是鲁迅以回忆的诗学来批判现代性弊端、探询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形态的小说。“回忆”不仅构成了鲁迅追寻失去了的童年乐园的真正动因,而且传达了鲁迅在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立场上重建了古典形态的世界。而且,即便从全球化时代整个人类的“类”的意义上讲,“回忆”所追忆的古典形态世界又是未来人类的一种文明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故乡》从结构上看,是从三部分安排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而从内容上看。文中包含了三大内容:故乡景,故乡人,故乡情。故乡景又有三个:一是现实中的故乡,一是回忆中的故乡,一是理想中的故乡。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景写故乡人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可以说是物异人非情不同。故乡人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最能表现故乡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