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2.
陈铂森 《考试周刊》2012,(30):57-58
1.问题背景 作文教学历来颇受重视,但到底作文教学应该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文出发,我们已经作了许多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等,学生经过训练以后,懂得了写作的基本要素.能写出一般水平的作文.但要进一步提高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从人出发”才是抓住了写作的根本,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只有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写作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思维与作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文教学的历史悠久,但到底作文教学应该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文出发,我们已经作了许多尝试,然而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之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写出了比较规范的但也是千篇一律的文章,模式化的文章,八股式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从人出发我们就应该研究写作的主体,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构建“导写与自写相结合”模式,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过程是事物在写作前头脑里加工的过程,它经历“双重转化”——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主体观念向语言表达转化。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也必须尽可能与文章产生过程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顾及“导学”与“自学”的两个方面,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补学习写作学习。作文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实现目标的优化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个“导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手段,更应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写作这一行为过程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这种“双重转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行文方便,我们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6.
“快乐写作”,就是写作主体用自己的心灵观照事物和表现事物,是一种充满快乐的个体行为,写作主体因快乐而写作,因写作而快乐。文章从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批改等方面,对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写作进行阐述,论述让学生快乐写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略论高素质写作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对写作主体自身人格的完善、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写作教学的根本着眼点是“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社会,体察事物,广采博取和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乃是培养高素质写作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物——意——”的转化。写作反映客观生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往往是写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倾注和投射。两方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们把这种交流叫做“移情”。由于情感的“移人”,客体事物会因此而发生神奇的变化。由于“移情”的结果,主体自身也可能在反射力的作用下,产生连锁反应,生发出新的思绪和情感来。这时,主体就有可能与客体融为一体,妙合无垠。主体还可能被异化、幻化到对象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朱后树 《学语文》2007,(1):6-3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必须突出过程和方法。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双重转化”。刘锡庆先生解释说:“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文教学属于典型的文章写作教学流派:侧重传授写作知识,但鲜有写作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指导。这恰恰是过程写作教学流派关注的焦点和优势。由文章写作教学向过程写作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清晰地认识两大流派的基本观点、优势及局限性。基于学生写作心理,借鉴美国过程写作法的实践经验,探索由教学观念、课程内容、教材到学习共同体的一体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没有情感就没有作文,作文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2.
凡是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就学生的作文而言,“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已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凡是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就学生的作文而言,“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已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应用写作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一带十”,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两篇的从选题到立意等多方面具体的全程辅导。学生由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过程,是写作课教学的重点,是写作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跨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 写作教学教什么?不是教学生“认识文章”,而是教学生“写文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简单地说,中小学写作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做某件事”。“如何做一件事”涉及的内容,比“如何认识一件事”要广得多,复杂得多。这里会涉及“做事的人”,涉及“做事的目的”,涉及“做事的条件和环境”,还涉及“为谁而做”和“做给谁看”,还涉及“做了有什么用”以及“做成什么样子”等等。如果用这种“做某件事”的角度来看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确实需要重大调整: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其次是写作教学的各个部分内部关系的调整和重构,另外写作教学的立足点也要变。总之是整个视野要变。在这个新的视野下,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肯定也应该变:评什么?为何而评?以什么标准评?这些问题,就会格外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实践体验"是指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让其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发现,进而触发真实情感,从而获得知识。而创设机会、做好转化、及时评价以及结合其他方式则是解决如何巧用实践体验进行低年级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虽然从学生到老师对写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但学生怕写作、不爱写作,一提写作就头疼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者也不乏其人。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把写作教学的中心建立在作为客体文章写法的格式规律上,忽视了对写作起决定作用的学生内在情感的培养积累与激发。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训练应该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迈开自己的步子加强“主体教育”、加强“情商教育”并使之与原有的“智商式教育”态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写作》教学效益的新途径。本文从对上述新教育观念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写作学习情商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主体情商教育”在《写作》“立体数学模式”中的实践三个方面说明,加强“主体情商教育”确实是提高高校《写作》课素质教育效益,切实提高写作者主体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郭海鹰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0(2X):234-236,257
文章立足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以日常小事烘托社会大背景、以小场景透视深刻意义和事物的象征性比附等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小大思维方法”的含义及其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即:“大题小做”、“以小见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