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高祖将将”说起孙崇标汉高祖刘邦宴请众将。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时,韩信站起身来,自我夸耀道:"我韩信能将兵百万,诸位谁能相比?"刘邦听后,心中十分不悦,于是反驳道:"我虽不能将兵,却能将将,以将将兵,何止百万?"韩信羞愧不己。刘邦以"将将"为手段...  相似文献   

2.
韩信画兵马     
传说汉高祖刘邦要重用韩信时,曾问韩信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多多益善。汉高祖刘邦就让韩信画兵马,并说能画出多少就给他多少,封多大的官。韩信想了想,便画了一个大开的城门,城门口斜着挑出一杆大  相似文献   

3.
《韩信画兵》的故事,传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想试一试韩信的才华,拿出一张五寸见方的白纸,要韩信在上面画兵。刘邦许诺:“画多少兵,就带多少兵。”结果,刘邦看了韩信交的画后深感佩服,把兵权全交给了韩信。原来,韩信在纸上只画了一座城楼,城门口战马刚露出头,一面“帅”字旗斜出。画中虽没有一兵一卒,却可从画面想象到千军万马。韩信运用想象解决了难题。其实,想象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考方法,合理的想象可使难题巧解。[例]有两个无盖长方体水箱,甲水箱内有水,乙水箱空着。从内侧量,甲水箱长40厘米,宽30厘米,水深5厘米;…  相似文献   

4.
思维体操     
1.智力题韩信画兵你知道韩信点兵的故事吧。下面给你讲一个传说中的韩信画兵的故事。就在韩信到刘邦身边不久,刘邦想试试韩信的智谋,他就拿出一块小小的布帛(bó),对韩信说:给你一天的时间,请你在上面尽量画上士兵,你能画多少兵,我就让你带多少兵。  相似文献   

5.
韩信画兵马     
传说汉高祖刘邦要重用韩信时,曾问帏信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多多益善。汉高祖刘邦就让韩信画兵马,并说能画出多少就给他多少。封多大的官。韩信想了想,便画了一个大开的城门,城门口斜着挑出一杆大“帅”字旗。刘邦看后很高兴,就封韩信做了大元帅。韩信的画妙在含蓄,以少许的笔墨,创造出意蕴丰富的意境,从而表现出凭借语言字难以述说详尽的内容。占往今来,像这样蕴含丰富、妙在含蓄的艺苑趣闻还很多。请做下面学鉴赏趣题,学习审题炼意。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习》2007,(12):36-36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  相似文献   

7.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9.
秦末汉初军事家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政权。司马迁馊记》之《淮阴侯列传》,记载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传说,韩信点兵方法特殊。一不叫士兵报数,二不要下级军官报告人数,而是让士兵变换队形进行操练,他只是在每次变换队形时,向除尾看一眼.这支队伍有多少人,他就心中有数了。有一次检阅一支千人以上的队伍,这支队伍列成四路纵队,队尾2人;成五路纵队,队尾1人;成七路纵队,队尾也是2人;成十一路纵队,队尾3人,至此韩信已算出了这支队伍参加检阅的实到人数。那么,韩信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相似文献   

10.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与张良,在辅汉灭楚的过程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结局各异:萧何终于相位,张良隐退山林。韩信呢?最初,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最后,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对于韩信的一生荣辱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与韩信的功劳比较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有三大功劳: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后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这不仅在“…  相似文献   

11.
韩信画兵     
传说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智谋。”  相似文献   

12.
典故三则     
乳臭未干 【原典】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释义延伸】 公元前205年,魏王豹叛汉归楚,八月,汉王刘邦的军队到了荥阳。刘邦对郦食其(yi ji)说:“如果您能劝说魏王豹投降,  相似文献   

13.
爸爸写爷爷老师发下作文本时,问豆豆:“你爸爸今年才40岁,怎么参加了抗日战争呢?”豆豆回答:“那是我爷爷。”“可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呀。”“没错。”豆豆回答,“它是我爸爸写的。”大象与蚯蚓生物老师:“豆豆,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豆豆:“我最喜欢大象。”老师:“很好,你能在黑板上把大象画出来吗?”豆豆:“老师,如果一定要我画,那我还是最喜欢蚯蚓。”不感兴趣教算术课的老师问:“有人借出五万元,每月的利息一分,两年后能收到多少利息?”全班同学纷纷运算,只有豆豆端坐不动。“你为什么不计算呢?豆豆。”豆豆…  相似文献   

14.
拉磨     
一个聪明人在磨坊看到一头拉磨的毛驴脖子上挂着一串响铃。聪明人问磨坊主:“你为何要在毛驴的脖子上挂响铃呢?” 磨坊主回答:“我打瞌睡时,毛驴没有拉磨,铃铛不响了,我就知道这个畜牲又在偷懒了。” 聪明人想了想,又问:“如果毛驴站在原地不动,只是摇头,而你又能听到铃声,它又没干活,那怎么办呢?” 磨坊主说:“请问先生,我去哪儿能买到像你这样聪明的毛驴呢?”拉磨@李延辉  相似文献   

1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项羽在叱走韩信以后,在一旁的范增对项羽说:“大王,此人非等闲之辈,此时不为我所用,如若为刘邦所用,后患无穷!”项羽半信半疑,马上去追韩信,要杀死他,韩信远远看见项羽飞驰而来,便知来者不善,而项羽骑着马,自己又是步行,怎么办!最后,韩信略使小计……项羽跑到一块沙地边,发现了韩信的脚印,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从相反方向逃走了!”于是,掉转马头,飞驰而去!请问,韩信略施何计。韩信是怎样逃命的  相似文献   

16.
《卖拐》这个小品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大忽悠”这一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被他的“忽悠术”深深地“折服”,每每看过之后,我就想:我能不能也学学“大忽悠”的招术,做一个会“忽悠”的班主任,把我的学生都“忽悠”得腾飞起来?我开始边探索边实践,你还别说,效果真不错,不信你看:  相似文献   

17.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因为韩信所言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他,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但韩信并未得到刘邦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决定中途离去,萧何发现后将其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  相似文献   

18.
《辞源》解释说:“赤子,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引申为平民百姓。《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滇池中耳。’”《辞海》认为“赤子”有两个含义:(1)初生婴儿;(2)古代指百姓。由此可见,当前两大权威词典都认为“赤子”是指“婴儿”或“出生婴儿”,百姓是由“婴儿”引申而来,《辞源》还认为其得名原因在于孩子初生色赤,“赤子”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整个先秦时代,“赤子”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孟子》、《荀子》、《庄子》…  相似文献   

19.
天刚蒙蒙亮,女儿就唤醒妻小心试探道:“妈妈,如果我做错了事,我说出来,你能原谅我吗?”“做错了什么事?先说出来看看?”妻吃惊地问。“那要看你能不能原谅我讲好,拉钩了再说。”狡黠的女儿不依。“好吧,”妻只好承诺,“什么事我都原谅你。”“真的?”女儿将信将疑,伸出小手要与妻拉钩,妻笑着拉了,女儿这才叹了口气,羞答答地说:“妈妈,这次语文考试,我只得了87分。”“班上其他同学考得好吗?”妻赶紧问。“不知道,老师没有公布分数。”女儿噘着嘴。“那为什么慌张?”妻再问。“你不是要我保证考试得拿满分,至少在9…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曹祈东 《初中生》2010,(3):26-26
半疯 甲:“老头儿,你为何把别人的小麦倒入你自己的麻袋里?” 乙:“因为我是个半疯的人!” 甲:“既然是半疯的人,那为何不把自己的小麦倒入别人的麻袋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