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 ,群豪并起”的年代 ,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 ,“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 ,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 ,就被逼自杀。可见 ,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观沧海》注:“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辨:①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曹操死的这一年恰是东汉结束的这一年。曹操应是东汉末年人。②魏国是曹操死后,曹丕建立的.之后,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至此,魏蜀吴三国形成。也就是说,曹操死后九年,三国才正式形成,怎能说曹操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呢?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4.
<正>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分三国,论天下英雄。一个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的智者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推进了历史的进程……一、走近曹操千百年来,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曹操一直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但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研读历史人物时,曾为曹操正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曹操是学校里的“古惑仔”。他仗着家里有钱有势,手下又养着一大帮狐朋狗友,经常在学校里打架闹事,搞得学校“天下大乱”。连教育局局长也奈何不了他,更何况一般学生,个个见了曹操就如老鼠见了猫,唯恐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6.
曹操诗两首     
《海外英语》2012,(2):44-45
曹操,我们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与刘备和孙权创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实,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曹操在文坛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当时“建安文学”繁荣局面的出现,可以说曹操是功不可没。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文学风采吧。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5,(34):18-19
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逐渐获取中原控制权.曹操将军中士兵一律划为“士籍”(或称“士家”),户口单列,世袭为兵.士兵家属集中迁居到许昌一带居住,作为人质,如果士兵有逃亡、叛降行为,就连带处罚其家属.士家的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在士家之间通婚.另外,曹操还特意制定《士亡法》.原来,东汉末年的法律规定,凡是士兵逃亡的,官府可以逮捕其妻子、子女进行拷打,追究其去向.曹操觉得这样处罚还不足以威慑士兵,便在《士亡法》中规定,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连处死.  相似文献   

8.
望梅止渴     
舟楫 《现代家教》2000,(10):53-53
东汉末年,曹操带军队攻打张绣。路上,因为断水,全军将士都非常干渴。见此情景,曹操指着前方对部下说:“前面有大片梅林,树仁的梅子很多,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将士们听后.似乎觉得已吃到了那些梅子,嘴里酸得直流口水,感觉不到口渴了。部队趁这个机会继续赶路,终于来到了有水的  相似文献   

9.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79-380页)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早在四十多年前说的这些话,至今,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论曹操仍有指导意义。曹操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罗贯中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把曹操刻画成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败坏朝纲”、“欺君罔上”的典型奸臣。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是象罗贯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曹操是东汉末年继秦皇、汉武之后,执行法家路线的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是三国时代一大批法家人物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1.
王慧珍 《文教资料》2014,(28):78-79
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为争夺全国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个军事集团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选择与人才使用的较量。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革新人才选用体制、充实曹营实力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曹操本人心胸狭隘,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也错杀了一批人才,这对曹操集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皇甫军 《辅导员》2009,(12):14-15
同学们可曾记得《三国演义》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等士兵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时曹军号称八十万,吴军才三万,力量悬殊之大,后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3.
<正>《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华佗作为东汉末年的名医,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出场。小说中,医术高超的神医华佗最终却死于自己的病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呢?神医华佗也遇“医闹”《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讲述了曹操与华佗医患纠纷的始末。曹操有头痛的疾病,遍求良医治疗,一直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叹蜀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各地狼烟四起,受不了朝庭暴政的张氏三兄弟率领大批农民军揭竿起义, 造就了一场声势浩荡的“黄巾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却阴差阳错,使刘备、曹操、孙权  相似文献   

15.
方技传     
王海洋 《学语文》2005,(9):17-18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曹操长期头疼,曾经多次被华佗医好,由于积病已深,很难根治。曹操怕旧病复发,强留华佗做他的侍医。才学满腹但无意仕途的华佗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临死前,华佗把已整理出来的一部医学书稿交给狱吏,并告诉他:“此可以活人。”但是狱吏怕受到牵累,不敢接受。华佗在极度悲愤中把它烧了。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曹操仿《孙子兵法》作《孟德新书》13篇。益州别驾张松带着西川地图来见曹操。谋士杨修为了显示曹操才能,拿出《孟德新书》给张松看。张松博闻强记,看书过目不忘。为了反难杨修,他故意说:“此书是战国无名氏所作,吾蜀三尺小童亦能谙诵,何谓新书?”说完即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把这件事告诉曹操,曹操感叹地说:“莫非古人与吾暗合欤?”随即烧了《孟德新书》。  相似文献   

17.
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早年投奔刘表,没有得到重用,又转投曹操,得到曹操的重用,做了侍中,可以出入宫廷,参与政事。名医张仲景年近五十,见到王粲的时候,王粲只有二十岁。张仲景看了王粲的神色,便关切地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啊!”王粲一听很不高兴地说:“那又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本志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段话表明了他确确实实“尊汉”“拥汉”、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义士”。藉以排除人们对他的猜疑。实事果真如此吗?令不妨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并结合曹操的《本志令》进行探讨,就可证明曹操所说的上面那段话,不但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而且是“欲盖弥彰”,完全是欺人之言了。考察曹操有无“不逊之志”,应根据曹操本身实力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曹操的本志初衷。考察曹操能否代汉称帝,又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来自朝廷内外的阻力。今可就此二者,试作剖析于后。  相似文献   

19.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战局面中,首次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及用人方针,吸收、网罗了大批文武将才,为扫平群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曹操的这一用人思想及用人方针作一评析,敬请方家赐正。东汉末年,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批批豪强地主与各地守宰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封建军阀集团。这些军阀集团你征我伐,混战不已。为了能在兼并战争中消灭异已,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之间除了进行政治、经济、军事  相似文献   

20.
论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评价,但都因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而未能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阐述明白。下面我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阐明我自己的观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①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