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孔乙己》中每个看客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每个阶层的思想状态。鲁迅先生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透过"看客"看社会。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群经典的看客形象,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的特点,透过看客我们看到了社会中人们心灵被荼毒的程度,透过看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人间冷暖。  相似文献   

2.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鲁迅通过对看客的描写与刻画,暴露了国民的病态,揭示了国民病根之所在。文章用扫描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它的存在方式,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看客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雨果两位大师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笔下都塑造了“看客”这一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而雨果笔下的看客更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善于从特殊的社会场景,如酒店的柜台和茶馆的桌面上来透视社会及国民心态.本文主要以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为例,探究其中"看客"形象的悲剧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而鲁迅对"复仇"的创作也丰富多样。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主要有三种方式: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方式又创造性地集中在《铸剑》这一个篇目里。因此,文章就以《铸剑》为样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复仇"方式。  相似文献   

8.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3,(35):79-80
鲁迅的《孔乙己》对中国看客精神多有表现,而蹇先艾《水葬》,对看客也有所描写.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鲁迅和蹇先艾笔下的看客与其表现的人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你的痛苦是我的快乐——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客"是贯穿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典型形象,它以群体的方式存在。它的精神特质是冷漠麻木、愚妄残忍,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鲁迅正是借助于"看客"形象显示了他最全面最彻底的反封建思想意识和呼唤"真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对看客十分憎恶,他在文章中多次对看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揭示他们麻木、冷漠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实现重塑国民人格的理想。可是七八十年过去了,时至新世纪,看客们少了么?其表现又如何呢?前些天本人从媒体上看到关于看客的几则新闻,内心一阵酸楚,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愤怒。鲁迅先生批判了一生、拯救了一生的看客,不但不见其少,其心态之恶劣程度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看客之一)"倒高兴……。"  相似文献   

14.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15.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鲁迅通过对看客的描写与刻画,暴露了国民的病态,揭示了国民病根之所在.文章用扫描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它的存在方式,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看客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18
“看客”是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特征、启蒙意蕴、角色特征是其在叙事中的三个重要方?。看客蕴含鲁迅先生对启蒙与革命的深沉思考,暗结鲁迅先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尼采狂人式的批判精神。他以速写的方式勾勒看客之形,塑造看客形象,通过剖析看客的精神和心理,揭示看客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呈现看客文化深广的影响,突出“写意”目的,凸显角色典型化特征,以更直接的笔触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启蒙主张。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对看客十分憎恶,他在文章中多次对看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揭示他们麻木、冷漠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实现重塑国民人格的理想。可是七八十年过去了,时至新世纪,看客们少了么?其表现又如何呢?前些天本人从媒体上看到关于看客的几则新闻,内心一阵酸楚,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愤怒。鲁迅先生批判了一生、拯救了一生的看客,不但不见其少,其心态之恶劣程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职业的敏感,让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上好的材料。如何把教材与现实联系起来?如何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小说作品具有相当的社会认知度,艺术价值也高,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拟结合鲁迅的《孔乙己》,引导学生从叙事风格、主线框架、深层寓意和艺术魅力四个方面进行鉴赏,进而让学生从单纯的"看客"变为对小说拥有深刻体会的"说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被示者 /看客 ;看客 /看客 ;叙述者 /隐含作者之间的多元关系 ,作了审美的解读 ;并对叙述中的时空、空白以及作者的示众情结进行了考释与阐发。  相似文献   

20.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