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要求新诗格律的“脚镣说”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的一个卓越表达 ,其核心内容是遵循艺术规律 ,其美学追求在于诗人征服工具的快乐 ,其艺术指归是在限制中完成艺术创造 ,作用于实践则是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新诗运动初期 ,许多白话诗人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 ,其基本主张是“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结果造成了非诗化倾向 ,直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到 192 2年开始陷入中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运动 ,试图纠正初期创作中忽视艺术自律的弊病 ,最重要的就是倡导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 ,闻一多的诗论和创作起着中坚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新诗向提高艺术的方向努力 ,并使新诗在 30年代很快发展到成熟的地步。闻一多的“脚镣说” ,无论从其所依托的理论依据、艺术原理方面去考察 ,还是从其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和创作规律去分析 ,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存在着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龙泉明先生对初期白话新诗“非诗化”的研究,具有较大学术价值与创新意识。但其概括也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或停滞性,因为他审美判定的标准是古典诗歌。虽然古典诗歌已经达到难以突破的极致,但用此作标准衡量五四白话新诗,无法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新诗是在古典诗歌根基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新模式,是一种特别注重情绪流动的诗歌倾向,必然会带有“非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白话新诗诞生时即有先天不足,“非诗化”倾向严重。一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起而行之,站在“诗”的角度,从表现手法、外在形式等方面,不断矫正新诗的发展方向,使白话新诗从“白话”走向“诗”,力图找到一条既能接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又富有鲜明现代气息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4.
1943年国统区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类文体呈现出新的创作风格与倾向:诗歌方面新诗从纯诗化开始向散文化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新作家新倾向;戏剧方面,“剧场戏剧”再次回归主流。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胡适最早尝试新诗的理论建设。他的诗论,以诗歌形式革命为根本,以谋求诗体解放为宗旨,开创和奠定了新诗的新传统。文章着重从“诗体大解放”主张对晚清“诗界革命”的超越,“自然音节说”对现代新诗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考察和评价胡适新诗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的诗体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建设是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话题,也是考察新诗艺术成就的重要角度。新诗的诗体探索在诗行、韵律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着散漫的不足。从诗体建设角度考察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他的诗体美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对“综合语言”的寻觅;义与音的交融;律与变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报刊媒介的角度考察新诗的传播,立足于诗内,从新诗本体与新诗理论建设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在“五四”新诗传播活动中报刊对新诗传播的影响。这为我们全面理解“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三种流派的新诗:自由诗派以创造完全解放的新诗体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刨了新的诗风。“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自由体白话新诗的诗潮,洪水般冲决了中国旧诗坛的堤坝,形成了诗体大解放的一次变革,给当时新诗带来了一度繁荣。到了20年代初期,这股洪水的势头逐渐减弱,自由体白话新诗呈现出无治状态。由于当时一些诗人忽视诗歌的特质,“信手拈来,随笔渲泄,潦草敷衍”,成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通病,致使诗歌质量不断下降,引起了关心新诗命运的诗人们的忧虑与思考。新月诗派就是在关注新诗命运和探索新诗的发展方向中崭露头角的。  相似文献   

12.
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主要的诗歌流派,他们在自身发展嬗变的过程中,经历了对西方文学艺术养分和传统古典诗歌的双重吸收和融化,构建起自己的审美追求与抒情模式。他们力求划清诗与散文的界限,提出了西方象征派诗人所倡导的“纯粹的诗歌”建设的主张。提倡诗的暗示及情绪的流动性和完整性。这些包含对于新诗自身成败教训的艺术思考的主张,奠定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全面反思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考察新诗历史与现象出发,探索了一种以“话语”为理论基点的研究范式。本文将新诗本体和历史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认为新诗的生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碰撞的结果。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和语境。语言为新诗的形态、样式等提供了质地基础,而语境则为这些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开阔的“场域”。作为新诗语境的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地影响了新诗自身的内在构成和历史进程。对新诗语境的重视,将有助于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关于新诗的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让研究者以求真的态度回到新诗的“起源”。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从别一种角度完成对新诗历史的“重述”,而是藉此彰显新诗发展和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在实地采访康白情亲友和查阅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澄清了有关康白情生平介绍中最为关键的逝世时间,新诗和新诗成就的评价,是否参加过“三K党”三个方面的问题,使人们能进一步正确评价新学初期白话诗人中“成就最大”(胡适语)的康白情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新诗具有鲜明的“五四”时代精神,表现出对光明、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同时也剖析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反映了一个要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思想动态。他的新诗是真正的自由诗,也吸取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体现出初期新诗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梁宗岱是 2 0世纪 30年代很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很注重新诗理论的现代性建设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宗岱以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方式 ,融汇贯通中西文艺传统 ,建构起了“体验的形式诗学”。他在审美把握的基础上认为诗不仅是体验的、形式的 ,而且在其总体的境界上是“丰富 ,复杂 ,深邃 ,真实的灵境”,也就是“象征的灵境”。梁宗岱的新诗理论是对中国新诗发展流弊——反诗倾向的反拨 ,为中国新诗朝现代化的纯正方向发展作出过应有的贡献。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对今天具有诸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诗的教学要纠正当前轻视新诗教学的倾向和情绪 ,在教学中宜采取“导”的方法、比较的方法 ,并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相似文献   

20.
康白情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未得到确认.全面考察康白情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即可见其在新诗理论的建立方面,成就是卓著的;他的新诗创作,在一段时间里,数量是突出的,质量是上乘的,对稍后的新诗作家,也有相当影响.应当恢复康白情在新诗史上弄潮诗人、诗评家、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