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发散的思维能力。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怀疑与探索。对已知的事物发生怀疑而再思考,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而有新发现。二是推陈出新,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也不怕被视为“谬论”,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三是自变而更新,即敢子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再认识,发现其中的“非”,敢于自我改变过去的认识,更新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今天社会上的人分为“经常读书”“有时会读点书”“基本上不读书”三类,认为老师属于第三类。我不完全苟同,跟一些校长说起此事,校长们也觉得“委屈”,他们说教师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二类。但是我想,就是第二类又够了吗?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只是“偶尔读点书”也不免有些遗憾。曾经是“读书人”的教师,曾经由读书而为教师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的思维发端于疑问,疑由思起。这就是说,思维者关注了现象之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这种敢于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的精神是应该赞许的,因为它不仅满足于去想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思考 ,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 ,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 ,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 ;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是探索性的 ,创造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做到 :一、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来有的恩考。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慰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共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应在研究中拓宽知识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拓宽研究生知识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其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不光是与知识量有关,而且与独特的思维习惯、认识品质相联系。而这后者需从小培养才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己注意了这个问题,但对于今天的研究生已为时过晚。因此他们面临着双重任务:研究和“补课”。根据中西方研究生教育之比较,以及作者留学数年的体会,认为研究和补课的关系应该是以研究为纲,通过研究扩大知识面,并且在研究和“补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研究人员的合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落实,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艳娟 《成才之路》2009,(14):33-34
一、指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问题,问题解决便意味着某知识的创新。所以,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应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入手,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获得知识当然要读书。古人曰:“学者先要会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书本。许多学生对书中的知识确信无疑,他们认为著书的人都是大学问家,怎会有错误呢?因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位叫董遇的学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有人想拜他为师,向他求知问学。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对要学的书,一定要先读上百遍,然后才能开讲。“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教导他们应利用好“三余”时间。学生问哪“三余”,他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  相似文献   

12.
提到写作文,总有许多学生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感到无话可写.可是老师布置作业有写作文,考试要考作文,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写.因此,诱发学生写作的主创性、积极性、创造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苦差”为“乐事”,便成为目前作文教学中应着手研究实践的课题.儿童作文能否取得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能否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心理调查表明,儿童观察未知事物时的好奇,获得新知后的满足,倾吐感受时的愉快,这些对个人有吸引价值的动机,确实成了他们一次次作文活动的直接的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近日,据《南京日报》报道,一位刚毕业的女硕士将南京艺术学院告上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该校退还2.4万元学费及利息。理由是她没学到知识,在读书期间没有得到导师任何学术上的指点,导师所做的仅是对她的作业、论文等改改错别字,其他方面从没有过问,根本没尽到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对此,有人认为“研究生又不是小学生,学得不好应多从自身找原因”,有人认为“面对诉讼,首先反省的应该是校方”,甚至有人质疑“状告母校是不是为了炒作?毕竟到了找工作的时期了”。研究生状告母校,处在教育制度核心的高校最应该自我反省。现在很多高校热衷于聘请政府…  相似文献   

14.
题记专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正常的人,从儿童期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是有大小之分。但是创造力和别的智力成份不同,它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激发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首创精神的高层次的心理反映。有人说:创造性思维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有人说:是指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有人说是:一种善于提出同传统的或流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的思维。这些定义,有的虽然在定义法上还欠妥当,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肯定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是反映事物自身的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这样,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现与发现学习 凡是揭开未知世界新的奥秘的成果,都属于科学发现之列,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未知情景的揭示,它包括:从自然界中发现新现象、新事实,在研究中,提出新概念、新原理、建立新理论。就一个人而言,变未知为已知,例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发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是讲解式的,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的,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就是发现学习,确切地说,发现学习主要不是为了发现,而是用发现的方法去学习。变‘占有真理”为“追求真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最近引导高三学生整理2008年度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有学生突然间“汶川大地震”时本地晚报大标题中的“举国志哀”的“志”是不是错了。我当时也不敢确定,问了几个语文老师他们也都莫衷一是,有人甚至认为逮到本地晚报一个大漏子了。可是我知道汉语博大精深,可以大胆怀疑但必须小心求证。  相似文献   

18.
改革阅读课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合格率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和实验,从而认识到:改革阅读教学,主要在于把阅读课上成以读书为主线的语文能力训练课,并要坚持“以读为基础,讲清字词句,启发想,引导说,指导写”的阅读教学途径。具体地说,要抓住如下几点:(一)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读书步骤与方法的训练。儿童学习语文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是逐步深化的。第一阶段是感知,通过读书了解字面意思,感知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学科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 ,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 ,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力量 ;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要真正做到这四个“应该是” ,关键在于科学的学科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本文以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并就该方案的具体运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供各高校管理…  相似文献   

20.
1 何谓分析综合法 众说周知,任何数学命题都是由“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两部分组成,解答数学题,就本质而言,就是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设法在“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架起一座“桥”.为了架设这座“桥”,即找到解题思路,依据推理序列的方向不同,思考方法分为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从结论人手,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归结为已知条件,其特点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想“需知”,逐步归向“已知”(条件).但已知条件往往起不到引导思维的作用.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已知条件的必要条件,直至得出所需的结论,其特点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结论).但结论往往起不到目标指引的作用,没有目标意识.所以在实际解题中,常常需要联合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即“分析综合法”,在“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不断地双向选择“中途点”,架设起沟通“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的桥梁,使我们能够顺利地由此岸(已知)到达彼岸(未知、结论).“分析”与“综合”二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因此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应贯穿于探索解题思路的整个思维过程中,他们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