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真实动态的影像符码在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成员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真实去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纪录片创作趋向繁荣,而当代纪录片创作更是走向多元化.将当代纪录片置于整个传播体系中考察,可以发现其通过文化策略、情感策略、市场策略、叙事策略诸方面完成了作为提升民族认同感及国家形象的认知中介和载体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纪录片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在90年代逐步跌入低谷,究其原因,缺乏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纪录片与人本理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促使当代中国纪录片重新找回人文精神,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纪录片与人本理念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纪录片的素材保留着生活的鲜活、真实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在选择和结构的过程中,则有创作者主观的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史兴庆 《记者摇篮》2006,(10):18-19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 DV纪录片埘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5.
李倩 《声屏世界》2009,(3):27-28
中国影像的生产体制决定了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个体的民间的纪录片制作。1990年,吴文光制作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诞生。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独立纪录片发展迅速,影片数量呈几何级增加。同时,独立纪录片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矛盾。本文试图真实、客观地展现独立纪录片曲折的发展历程、矛盾的现实境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冷冶夫历时2年撰写的《民间影像的革命》丛书,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一套四本,近百万字,分为DV价值论纲、DV创作理念及方法、DV制作技术、DV与新媒体。有专家指出,《民间影像的革命》是中国第一部全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美学原则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表达上的多种可能性,数字化影像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使纪录影像的真实性遭到质疑.重新认识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创作观念越显迫切.本文从现实生活的真实、主观表意的真实在数字化影像语境中延升拓展的审美真实观念出发,提出重构真实性美学观的三点认知.  相似文献   

8.
张天 《青年记者》2017,(9):75-76
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往往从个人立场和底层视角出发,以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补充或校正的姿态打破了过去传统专题片的独白、说教模式,将镜头对准了被社会所忽视的边缘人物身上.其所标榜的独立,不仅是创作行为的独立,更是一种精神和立场的独立.①在我国独立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中,有一种被称作“游民”的群体,他们无固定工作和居所,并随着时势浮沉游荡,其中一些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在底层语境下,游民影像的创作意图、拍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等待被阐释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产生到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近年来,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扩张和对影像化的追求诱发了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产生了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而其实,无论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还是创作状况来说,50年来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仍然一直坚守着真实的基石。纪录片的真实理念并没有被颠覆,也没有必要进行重构。而面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我们有必要对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和近段时间出现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电视映像和音响等元素反映生活真实的手段,其创作过程离不开纪录片创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从纪录片创作的四个方面入手,探究主体作用发挥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蒋东升 《新闻世界》2013,(10):295-296
本文结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未能产业化发展、批判性负面效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现状的题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观感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从近年来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创作手法的纪实性走向。同时,这些纪录片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创作特征。 (一)主体意识的含蓄化 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画面+解说”曾是十分流行或典型的表现手法。而当代纪录片的本性却恰恰排斥这一切。声、画不再是为叙事表意而任由创作者支配的调色板,而是属于生活自身。由于生活成为当代纪录片表达的最直接源头,因此,主体意识在创作…  相似文献   

13.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14.
记录片,顾名思义,它是以真实记录生活为基础的,区别于电影等艺术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质就是真实,画面、故事、人物、语言,经过时间的沉积,它的史料性和真实魅力愈发显现出来。但是,在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中却引入了一种新的创作手法,一般被称为“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一时间,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带有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同时,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观众的争议。究竟在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应当运用情景再现,如何把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比重,这都是值得制作者潜心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在客观、真实性原则的主导下,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自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理性说教”,扬起了“复原生活”的旗帜。以《望长城》、《藏北人家》为代表的新型纪录片运用大量的现场采访、同期声、长镜头等现场感强的创作手法,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人生具体的情状,展现了普通百姓真实的人生境况和情感世界。在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不再是能够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说教,而是与画面和同期声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们国家纪录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京派、渝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山东、海派等等,创作作品因各自特点与地域文化而各有特色。因为纪录片是对各地风土人情中的画声视听进行书写,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记录,对各地人民综合审美水平的一种表现,而在传播文化价值方面具有较高评价。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纪录片影像中的地域文化展开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纪录片迅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形式,其中创造性真实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许多学者对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天性,容不得半点扮演、摆拍、补拍等创造性的真实;也有学者觉得只要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手段进行创作.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的渊源、发展,创造性真...  相似文献   

19.
张迪 《现代视听》2012,(8):65-67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成为学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它的价值绝不在于对于食物的介绍与描述,更在于对真实中国的勾勒。纪录片以食物为勾连,展示了中国多样的生态、丰富的物种、壮美的山川,更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以及每个普通灵魂所汇聚而成的中国精神和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