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一个树木的家庭》是法国著名作家列那尔《自然素描》中的一篇。在这里作者把树木拟人化了。一片树林即是一个大家庭,而且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和和睦睦相处。透过作者的想像,我们不难窥探出他在“一个树木的家庭”里所寄寓的一种理想化的思想。随着社会越来越向商品社会发展,城市的喧嚣,世欲的纷坛,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这个人与人组成的大家庭——社会,扭曲了面孔。于是作者“穿过了一片被阳光烤炙的平原’寻找一个真正的“家”。这个家庭理应充满友爱、祥和、抚慰、团结、互助……在这个人类组成…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时间,郭初阳老师在一个散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上,执教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的两则散文小品。这一课郭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解读、独特的设计让所有的老师(也包括上课的学生)记住了他的散文教学,也记住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和他的两则动物散文小品:《天鹅》《蟋蟀》。  相似文献   

3.
《林海》一文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佳作之一。作者在文中,把对祖国大兴安岭的满腔热爱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字酣畅流利,这与他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是分不开的。文中写到:“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两句都是用“海”来比喻林木多而密,广而深的。它不但描绘出了大兴安岭森林无边无垠的雄伟壮观,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刻印象和亲切感受,对“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作了鲜明形象的补充。前句的“海”指的是整个大兴安岭的林木,到处都是绿色,树木非常多,是全景的长镜…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韩伟问:“《桃花源记》中,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巧妙地寄托他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作者生活在东晋王朝和刘宋王朝交替的时代,社会动乱,人民受着外族和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生活极端痛苦。陶渊明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的知识分子。由于生  相似文献   

6.
被人称为“小作家里第一名”的法国名作家儒勒-列那尔曾说:世上有“好作家”和“大作家”之分,“大作家”总是少数的,那么,让我们当个好作家吧。他认为“好作家”的风格之一,就是他们的作品语言精确纯净,简洁生动。列那尔举了一个例子,“有那么一个时刻,桃子熟了,稍早一点,稍晚一点,桃子都不那么好吃。趣味完美的人只喜欢熟得恰好的桃子和好的笔。”列那尔的话给我们的作教学以很大的启发。虽然,我们的作教学从来不以培养作家为目标,但重视对语言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精确纯净、简洁生动的能力,却是作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一本作文选上看过一篇题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习作,作者是初三年的一位学生。文章的内容是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情况而作的。文中小作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中写道:小学时班里是一片茂密的“小森林”,到了初一、初二年,这一片“森林”不见了,只有零星的几棵“树木”,渐渐地连一棵树木也不见了,剩下的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文末小作者发出这样的质问:是我们长大了、成熟了吗?偶尔我还会在学生面前打趣地添上一句:是你们被砍伐了吗?的确,从教几年来,我对此也深感疑惑:一个并不难的题目问学生,他们一起回答的时候,倒还热烈(但这样回答听不清楚,可能里面还有不少“南郭先生”,检查不出学生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8.
树木是思想的骨头架子花朵是另一类事物的欲望和它们的后退 ,将自己鲜艳地开放出来由此可知 ,森林是幽暗的所在 ,是猛兽出没、令人敬畏的场境 ,花园则是另一回事人们在此流连忘返 ,并且自以为获得了自身之美的观照【解读】这是一个非诗的年代。在故事和花边新闻充斥着人们的精神消费时 ,诗歌已经被放逐到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地带了。写诗和读诗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另类了。但是 ,南野却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一个纯粹的诗人。《树木》这首诗实质上表达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树木”无疑是诗人理想的一种生存场境 ,但是 ,同“花朵”相比…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位于凉山利子依达沟上的铁路大桥,被暴雨造成的巨大泥石流冲断了,刚好有一列客车运行到那里,冲向断桥,车头和两列车厢滚下了河。”我认为“两列车厢”中的“列”字用法欠妥,理由有二: 一、从逻辑学角度看,“一列火车”、“两列车厢”中的同形物量词“列”这个概  相似文献   

10.
生问:在《我的信念》一文中,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读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1997年第3期赵福洲先生《关于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概念界定》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至终篇,对文中一些定义和提法感到疑惑,故欲在此与赵先生进行商榷。赵文曰:“迄今为止的传统‘音列’都是建立在一定调式之上的”。尔后,出现了一个“调式音列”的概念。又日:某些“人工音列”是“不讲调式调性的”。首先,笔者不知道哪一种音列要讲调式调性。若要讲(依赵文而论),则当有诸如“C自然大调音列”、“s和声小调音列”、“密克索底亚调式音列”、“e五声商调式音列”……等等之类了。我们来看看教科书对音列…  相似文献   

12.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13.
喜鹊     
她全身漆黑;但是,她去年冬天是在田野上度过的,因此,身上还带着残雪。(于勒·列那尔《冷冰冰的微笑》)喜鹊身上有白色的羽毛,在作者看来,那是喜鹊在田野上过冬时,留在身上的残雪,这想象是多么贴切,优雅,新奇。一个"残"字,暗示那白色很少,却是醒目的。羽毛之白,如在眼前。带雪的喜鹊,多么美的形象。作者说,喜鹊"去年冬天"是  相似文献   

14.
简洁的力量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①。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②。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在这方面,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的作品堪称典范。《胡萝卜须》是列那尔的代表作,他在其中再现了自己辛酸的童年  相似文献   

15.
蝴蝶     
这封轻柔的短函对折着,正在寻找一个花儿的投递处。(于勒·列那尔《冷冰冰的微笑》)蝴蝶双翅轻合,作者想象成短函对折,想象成一封准备投递给花儿的短函,可谓匪夷所思,极有创意。这个句子没有过多的意义,只是体现出一种纯粹的美感。句子里弥散着一种惊人的温柔气息,  相似文献   

16.
现代著名老作家汪曾祺以“父亲的儿子”和“儿子的父亲”双重身份,为我们撰写了一篇父子间无须代沟的传世佳作——《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开篇第一句用“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明主题。接着文章从“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三个方面表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老家在江苏省高邮县,试想,文中事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父道尊严”在作者家里已变成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制度的背叛,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作者在第五段中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贵 1998年第12期登了施茂枝老师的文章《是“这里”还是“那里”》。文章认为:《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说的“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两句中的“这里”一词是作者的笔误,应该改为“那  相似文献   

18.
《全国优秀作文选》编辑同志:贵刊2006年第4期刊载了一篇题为“人生的标点”的文章,作者是广东省阳江市岗列中学的陈冰。奇怪的是,这篇文章与湖北魏慧娟所作的《人生的标点》一文,几乎完全相同,相似得让人难以置信。魏的文章刊登在2003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新思路作文大全》一书中。两位作者,一个来自广东,一个来自湖北,谁是真作者,谁是“李鬼”?这种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实在令人气愤。现将两篇文章送上,请辨真伪。  相似文献   

19.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和故弄玄虚的表述,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在一如静水般波澜不惊看似散漫的叙述之中,完成了对一个审美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将文章结构的工稳与意识的流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整体的工稳性。“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全文的材料都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前后照应,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