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江虹 《青年记者》2007,(12):83-83
工作性报道,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过去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空洞无物”、“老生常谈”等常常是人们对工作性报道的评价。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纷纷对工作性报道的改革进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有的报纸在工作性报道改革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把工作性报道赶出版面。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指导性是党报的主要功能,指导什么?  相似文献   

2.
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创新是新闻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工作性报道如果要增加可读性,就需要作者选取好报道角度,从受众关心的角度切入,在开掘党务、政务、各类会议和中心工作中内蕴的深度上下功夫。只有通过深入开掘和思考,发现其中蕴藏着的重大新闻价值,才能写出精彩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3.
蒙君 《新闻窗》2005,(3):26-27
工作性新闻,即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或典型l生的报道。近年来,工作性报道如一道隔三岔五就要吃的“家常菜”,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坦率地说,工作性报道因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生硬、枯燥,缺乏信息量而不太受欢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进报道内容,挖掘工作性报道中的新闻“富矿”,创新报道形式,使工作性报道与时俱进、常报常新。  相似文献   

4.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都多,在“规定动作”中,党务政务的工作性信息报道、政策性新闻报道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得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不容易,如政治性会议新闻就会议报道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可读性上不及晚报、都市报的软新闻,但硬新闻有硬新闻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报道。从新华日报连续三次的改版经验来看,党报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突出新闻因素等手段,做强、做宽、做深报道。  相似文献   

5.
李琳 《新闻实践》2007,(12):56-56
地市级党报的县市新闻占有较大比重。在县市新闻中,工作性报道又尤为突出,但工作性报道往往缺乏可读性,新闻也是大同小异,不是成就报道,就是经验之谈,宣传效果差,推动工作乏力。  相似文献   

6.
范旭   《岭南新闻探索》2006,(1):13-15
如何做大做强正面宣传?这是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面前的历史课题。有些生硬的工作性报道,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有些单纯的表扬性报道,可读性并不很强;有些传统的“四季歌”报道,没有多少创造性。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和创新正面宣传的艺术和形式,使正面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不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可以在“五个改进”上再下一些功夫:  相似文献   

7.
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所谓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这类报道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很多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大刀阔斧地对工作性报道进行改革,诸如:版画上分流——控制头版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条数;字数上约束——限定字数狠刹长风;写法上创新——提高  相似文献   

8.
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务、职能行为的报道。搞好工作性报道,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党委、政府对党报的要求,也是党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目前来看,工作性报道多数缺乏可读性,其结果是产生不了良好宣传效果,也推动不了工作。对这种工作性报道,必须予以改进,改进的方法是五变。  相似文献   

9.
工作性报道是各级党报的“重头戏”,它具有宣传政策、传达信息、引导舆情的重要作用,是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长期以来,工作性报道又是党报新闻改革中的一个久攻不破的难点,缺乏新闻亮点、形式呆板老套、远离读者阅读兴趣等痼疾,仍是目前工作性报道宣传效果差、对工作推动不大的主要原因。笔者结合《萍乡日报》近年来的实践和自己多年在采编一线得到的体会,谈谈从“三化”——亮化、软化、近化着手创新工作性报道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生活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新闻也就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重头。经济新闻在各媒体版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经济新闻的质量影响着人们对媒体的选择。如何进一步改革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如何跳出以往经济新闻仅仅是数字罗列以及偏重工作性报告的老一套模式,把经济新闻报深报透报活,使经济报道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留给读的是一幅“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的兴趣,鲜见佳作。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12.
经济领域异彩纷呈,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改革风起云涌,这些都为我们的经济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把握好经济报道,使其更具生动性、可读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写好经济报道必须睁开“两只眼”,以开放的视角、动态视角去报道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3.
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是记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如何创新,二是会议新闻的报道内容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4.
唐永忠 《新闻窗》2006,(4):22-22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使经济新闻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表现,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来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增强趣味性     
正面报道大多是“硬”新闻,要使读对“硬”新闻感兴趣,不生厌,就要注意对“硬”新闻作“软”处理。增强正面报道的趣味性,就是“软”处理的办法之一。趣味性是可读性的主要元素,读对正面报道感不感兴趣,爱不爱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面报道中趣味性元素的含量。而要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做到寓庄于谐,别具风采,情趣盎然,可以在报道的内容、情节、语言、结构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和包装,它是对新闻价值再次认识的过程。策划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能使新闻报道的主题更明确,内容更集中,形式和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读者,报道更具影响力和亲和力。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是相辅相承的。一般而言,创新是前提,策划是手段,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是目的。从这个意义讲,没有策划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策划出新闻精品。在创新中策划,在策划中不断创新,应成为党报采编人员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曾有部队政工领导这样概括基层官兵看军队报纸的顺序——“从后往前翻”。何以如此?有基层官兵一针见血:一二版除了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剩下的全是“表扬稿”,没有什么好看的。用新闻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新闻版上“新闻”少,可读性不强。以工作报道为主的军内报纸怎样赢得读,是当前军事新闻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隗鹏 《青年记者》2007,(11):58-58
无论什么样的稿件,在写作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为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逾越三个关口.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20.
张晓博 《新闻三昧》2008,(10):31-32
有人说经济新闻乏味,是因为色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个专业术语,一串串呆板、枯燥的数字;年复一年的“冬运生产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