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中,但我们不能说木兰就是南北朝人。其根据如下: (1)木兰其人最早不是见于《木兰诗》,在智匠之《古今乐录》出现前一百多年,南朝宋代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在其所著《姓苑》一书中,就曾提到木兰。并言其是“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人。关于这一点,宋代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正》中曾为引证,清代张澍之《姓氏寻源》一书也曾提及,今《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否认。这  相似文献   

2.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3.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4.
“木兰”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的许多问题,诸如产生的时代,女主人公木兰的姓氏、籍贯以及诗的作者等等,一直是争论颇多。但是,古今《木兰诗》的研究者,对从来都只把木兰当作诗的女主人公的名字看,未闻有异议。木兰,如果是代父从军的那个女郎的名字,应该是姓木名兰。《姓纂》有木姓,云是端木赐(子贡)之后,“避仇改木氏”。至于说她姓朱(《明一统志》),不过由于“朱”是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小语课本(人教社)六年制第八册中有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人们对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花落”说法有二:一曰,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一曰,“花落”应译为“花开”。哪种解释都允许,不伤诗的主旨,但也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落”字也有“初开的”意思。如《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又餐秋菊之落英。”  相似文献   

8.
(称谓、名称部分) 耶婆爷孃 都是“父母”之称,单称时有时加词头“阿”字。 (1) 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铳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推橹。(欢闻变歌) (2) 且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木兰辞) (3)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辞) (4)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按:据《增韵》:“俗谓父曰耶。”《玉篇》:“爷,俗为父爷也。”可见“耶”、“爷”都是“父”的俗称,二字音同,故写时混用。但《称谓录》却说:“古人称父为爷,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并谓《木兰辞》之“爷”,“本当作耶字,俗本改作爷字”。  相似文献   

9.
从北朝民歌到戏剧、小说以及影视作品,木兰这一形象跨越时间、文化,影响深远。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掀起一场新的“木兰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尝试分析关于电影的几个“争议之点”,并提出:从木兰,特别是从用英语讲述的木兰入手,认识“同一”故事在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体会语言与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里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等句中,“十二”这一数字表示多数,是一个约数,但非确指。那么,“十二”表多数见于何处呢? 《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为什么古人把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此诗的繁简之妙历来受人夸赞,笔者认为:此诗繁简的中心是紧紧围绕“木兰原本女儿身”这一点展开的。《木兰诗》开篇就反复渲染木兰心中的焦虑,这是全诗第一处繁笔铺叙。木兰的焦虑无非是从军帖上有老父之名,而老父年迈,无力从军,自己又无长兄可以代父从军。这就为全诗叙写木兰以女儿身代父从军埋下了伏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处的繁笔叙写为的是突出从未有过从军经历的木兰在为此作着充分的准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参考书》对《木兰诗》的说明及注解中出现了几处错误,现列举如下:一、木兰的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教参》认为《木兰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是“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说明也说该诗“热烈赞颂了她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还朝辞赏这一节“表明她勇敢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这不免让人怀疑,《木兰诗》难道应当作为爱国主义名篇来教学吗?其实,木兰身上是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商榷的。从全诗来看,木兰最  相似文献   

13.
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的《木兰诗》与另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木兰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历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木兰诗》这块美玉那璀璨的光芒。首先,我们来结合诗的内容分析一下诗中的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快速阅读后思索片刻,举手。)生1:我觉得木兰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她能体谅家中的困难:“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决定“从此替爷征”。生2:木兰不看重高官厚禄,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荣誉和地位面前能从容地放弃,选择一种“愿驰千里足…  相似文献   

14.
曹津源 《现代语文》2003,(12):24-24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代父去从军”的勇敢的决择。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诗集》引陈代和尚智匠编的《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木兰是北魏鲜卑族的姓氏之一。我国古代北方民旅有尚武的风习。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初,北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了长期战争。这大约是木兰从军故事的背景。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木兰诗中君主或称可汗或称天子,木兰家在黄  相似文献   

17.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8.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曹熙《〈木兰辞〉新考》一文。作者结合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鲜卑石室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33年)的石刻祝文,参照有关史料,考证木兰确有其人。《木兰诗》是木兰亲自写的。文章说,木兰,正写作穆兰,鲜卑族人,随父在河套定居。公元429年可汗又大点兵,即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珪发动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据通鉴记载,拓跋部先世酋长称可汗,对皇祖称先可汗。其时,木兰的父亲已老,不能出征,家中又无长丁,木兰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争进行了十二年。木兰在黑山头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边防重镇报到,当通信传令兵。“万里赴戎…  相似文献   

19.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20.
<正>木兰是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诗中木兰的称谓有:木兰、女、将军、壮士、儿、姊、妹、我、女郎。孙光老师在《<木兰诗>称呼里的意境》一文中,从“‘女’中寄深情”“‘儿’里有乾坤”“‘我’方为本真”三个方面谈了“女”“儿”“我”称谓里的意境。笔者想谈谈另外六个称谓:木兰、将军、壮士、姊、妹、女郎,这六个称谓既展现了木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出木兰云鬓花黄心系闺阁的女儿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