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爱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耐人寻味。那么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母亲的形象到底有哪些?一.坚毅勤劳铸大孝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朱德回忆了母亲钟老太太饱尝艰辛,勤劳一生。上孝顺长辈,下养活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八个孩子。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坚毅勤劳的传统美德。朱德一家是个大的佃户家庭。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流煮饭,  相似文献   

2.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美的楷模!母亲的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串珠联想由一个感知点延伸开去,将有关的人事物贯穿起来。这种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联想点总是在两个以上,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展开逆时联想,从“我四五岁时”开始到母亲去世前一年“仍不辍劳作”为止,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留在“我”记忆中的珠宝贯串起来。这是纵向的串珠联想。  相似文献   

4.
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紧紧围绕主题选材、组材。立意深刻,选材恰当。是叙事散文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精当的选材。《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文字朴实,感情真挚的散文佳作。文章在选材方面,选材精当,独具匠心。母亲是作者最熟悉的人,可写的材料一定很多。但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朱德同志具有博大的胸襟,没有把《回忆我的母亲》写成一般性回忆母亲的文章,而是通过对母亲的回忆,表达对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因而作者的选材十分严格。一方面围绕母亲的勤劳俭朴,选择了母亲对子女“一手抚…  相似文献   

5.
有人问:《母亲的回忆》明明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为什么要把题目写成“母亲的回忆”呢?的确,单看标题,似乎“母亲”是施动者。但是,只要接触到课文的内容,就马上会明白母亲是受动者了。课文开头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剐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由此可见,标题只不过是“我对母亲的回忆”的省略形式。  相似文献   

6.
朱德总司令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母亲的回忆》。他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母亲为了养活家里众多的儿女,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及母亲所拥有的伟大的品质,同时也道出了他儿时生活的艰苦。朱德小时候很喜欢游泳。一天,他约了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一同来到河边。一个伙伴说:“要先让几个阔少爷下河,不然,我们把水搅浑  相似文献   

7.
初中三年级语言教材中的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是一篇传统教材,最近教材编者把标题易名为《回忆我的母亲》。笔者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不知道语法学界对原题目的分析有几种意见,不过,我认为,“母亲的回忆”是一个省略介词的定中式(定语十中心词)偏正关系的短语。吕淑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很明确的  相似文献   

8.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是一篇情文并茂,形散而神不散的优秀散文。如果说,高尔基的《母亲》是二十世纪初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小说名著的话,那么,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奇葩。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不少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亲子之爱”主题的优  相似文献   

9.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以下简称《回》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以下简称《藤》文)两篇文章同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两文在体裁、线索以及选材等诸多写法方面均存在不少共同之处,然而在文章的开篇艺术处理上,又显得各不寻常。《回》文的开篇短小,别致。作者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开头论字数不过四十来字,语言简明利落,但其实容量却十分的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前不久,我再次拜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朱德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朱德在文中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已经离世多年,但她的言行举止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再现萦绕,随着岁月的延续,逐渐汇成温暖的潮流,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相似文献   

11.
在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就后一分句而言,是一个双宾句。如果将其压缩一下,其主干为:她教给我知识和党总。显然,‘“知识”可以“教给”,可“意志”尽能“教给”的吗?“意法”,指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人的“能力”或“品质”一样,只能在生活中加以锻炼或培养,是无法“教给”的。因此,“教给”和“意志”搭配不当。“意志”是“教给”的吗?──《回忆我的母亲》中一处语病@马奎春  相似文献   

12.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有一个句子,是分析多重复句常用的例句。它常被—些人这样分析: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它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笔者认为,这样分析,破坏了原句的意思,使得  相似文献   

13.
丁磊同学问:《母亲架设的桥》和《巴黎的桥》两篇文章中“桥”各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两篇文章看起来是写桥,其实都不是写桥。《母亲架设的桥》一文中写桥,是写人记事,以母亲架桥一事为依托,叙述母亲的勤劳和爱子之情,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是一座凝聚深厚母爱的桥:它是母亲在劳动时能让“我们兄弟”走过峡谷的安全之桥;这是一座伟大精神的“桥”;是一座性命攸关的桥——由此取得一家一年的口粮;这还是一座伟大毅力的桥;不依赖别人,母亲每年要修十几回。它看得见,感觉得到,但摸不着。“桥”在文中是物,“桥”是母亲勤劳一生的见证,“桥”叫我想念母亲,记住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以前所接触的中外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从来都是正面的、歌颂性的、崇高而伟大的,如高尔基的《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等。然而在海外看到李南央所著的《我有这样一位母亲》(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老鬼所著的《我的母亲杨沫》(长江文艺出版社),却明显感觉到是少有的塑造了负面母亲形象的两本书。李南央,李锐与范元甄之女。李锐曾担任中共领导人高岗、陈云、毛泽东的秘书。范元甄,享受副部级待遇的离休干部。  相似文献   

15.
一、抓住“眼神” ,理清脉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选准教学的突破口,就能帮助学生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 ,洞悉其中的奥秘。《嘱咐》一课 ,“眼神”是线索。虽然题为《嘱咐》 ,但文中却无母亲的只言片语 ,母亲的嘱咐是“无声”的 ,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是通过“眼神”这一特殊的方式向我传达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节具体地描写了在不同的情况下 ,母亲不同的眼神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第二节 ,在我跟母亲学劳动时 ,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 ,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第三节 ,在我欺负小同学时 ,母亲眼里闪着泪花 ,目光严厉逼人 ;第四节 ,在母亲因助人而生病时 ,…  相似文献   

16.
名人与母亲     
7月9日 晴 写母亲的文章有很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位名人笔下的母亲。朱德的母亲给我感觉是艰苦勤劳,胡适的母亲给我感觉是忍人所不能忍,史铁生的母亲有着坚强的意志。朱德是穷苦出身,朱德的母亲一生生育了十三个儿女,因为生活所迫,只能留下八个。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完早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相似文献   

17.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中学作文训练的主要文体,而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行文中怎样处理好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是作文训练不可忽视的问题。记叙文中的议论应当从记叙的内容中生发出来。有的学生作文时,记一个值得学习的人,还没有把这个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写明白,就议论起来,给这个人贴上一些诸如“刻苦钻研”、“助人为乐”等标签。这样的议论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力量的。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有一段议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段议论文之所以精采,正是在对母亲作了深入的回忆的基础上,在朴实而感人的记叙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记叙文中议论还应力求精辟,做到言简意赅。有的学生一议论起来就无休无止,概  相似文献   

19.
所谓顶真是指“用前一句的结尾或句中的某几个词语,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谭永祥《修辞精品六十格》93页)的修辞手法,也叫顶针或联珠。例如:(1)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就有人撰文,指责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文题结构不当,语意不明。新版《朱德选集》改此题为《回忆我的母亲》。新版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其实,这大可不必。作为题目,似乎不必套用现成的语法公式。《母亲的回忆》作为传统教材,已教育了几代人,是一篇在人民头脑中生了根的作品,轻率地采取如此简单的处理方式,再加上有一些说三道四的文章作背景,势必要造成较大的思想混乱。《母亲的回忆》是一个省略介词的定中式(定语+中心词)偏正关系的短语。这样的例子在当今诗文中尤其是跳跃性很大的诗文题目中比比皆是。如:《基辅的怀念》(《药眠散文选》)、《蜜蜂的赞美》(《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