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诗五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我们曾学过他的《春夜喜雨》、《绝句》等诗。  相似文献   

2.
正评价诗的好坏,是不以外表是否美丽为标准的。诗歌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要有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叶嘉莹英国学者理查兹曾做过一个测验,让学生区别好诗和坏。一般人对著名诗人往往盲目崇拜,一见莎士比亚的名字以为是好诗,一见李白、杜甫的名字就以为是好诗,但理兹在测验时,隐去了作者的姓名。结果不少人把好诗当作  相似文献   

3.
杜甫世系研究表明,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杜预,为杜甫第十一世先祖。本文结合嘉庆本《永昌县志》考证认为,杜预四子杜耽及其子孙,在西晋永嘉初年,曾流寓甘肃永昌,前后历时近70年。前秦苻坚克凉州之后,杜氏子孙重新回到祖籍关中地区。杜甫先祖流寓永昌的历史,是前凉时期中原流民避难河西的鲜活个案,对五凉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诗(《全唐诗》卷222),诗中提到的“剑器”是一种舞名,多少年来,人们就“剑器”舞人是否手中持有道具这一问题,展开过无数次的争论,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5.
陆游于诗,主张"工夫在诗外",同时也强调学习优秀的诗歌传统,因而他的诗能博采众家之长。他的诗中,闪烁着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蕴藏着陶渊明朴质高洁的品格,显露出高适、岑参边塞诗那种雄伟壮阔,更洋溢着李白那种挥洒豪迈飘逸。不少论者对此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仅就陆游最为崇拜并经常称道的前代诗人屈原、杜甫和李白对他的影响略抒自己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刘志英 《高中生》2010,(3):14-15
一、爱国诗常见的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  相似文献   

7.
怀念愤怒     
一位明朝学人认为只有人过五十才能读懂杜甫,他大概看到了杜甫诗的厚重沧桑感。我的意见刚好相反,人过四十,风流俊逸的杜牧是真的老了:而杜甫则不同.马齿越损,诗的精神越年轻。何以故?杜牧中年后的诗作鲜有愤怒,而杜甫的诗从未远离愤怒。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以诗引诗。揭题读题解题意 1.背诵学过的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0.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瑶湾,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生活的时代正当“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又因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剧变,所以人们称他的诗为“诗史”。杜甫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名将。祖父杜审育是唐初著名诗人,武则天时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做过兖州(今山东兖州)司马和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即能作诗。少年时寄住洛阳姑母家里,开始与文人交游。十九岁起,杜甫开始漫游吴越齐赵,就是现在的浙江、山东、河南、  相似文献   

11.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后,因关中饥荒,杜甫曾避居秦州(今天水市),后南下入蜀,在陇右旅居约半年。其间曾留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此诗究竟作于是年何月,历来说法不一。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认为:“始是自秦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近人冯至在其所著《杜甫传》中也主此说。如按此说,此诗当作于是年十月。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则认为,当是杜甫客居秦州,“将赴同谷”而作。如按此说,则此诗作于是年九月。 按吴十侍御名郁,时已贬官至长沙,杜甫所看望的是他在家乡两当县嘉陵江边上曾居住过的宅第,当时吴郁不在两当。两当位于今甘肃陇南地区东北,北接秦州,西邻徽州(今徽县地)。其东有嘉陵江自东北流经县境,其东为汉中府略阳(今陕西省略阳地)。 从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看,杜甫决不会从秦州专程去看望吴郁的空宅的。因为秦州至两当往返旅程有二百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专程前往,  相似文献   

12.
陆游于诗,主张“工夫在诗外”,同时也强调学习优秀的诗歌传统,因而他的诗能博采众家之长。他的诗中,闪烁着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蕴藏着陶渊明朴质高洁的品格,显露出高适、岑参边塞诗那种雄伟壮阔,更洋溢着李白那种挥洒豪迈飘逸。不少论者对此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本文仅就陆游最为崇拜并经常称道的前代诗人屈原、杜甫和李白对他的影响略抒自己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特色、鲜明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爱祖国、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因而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后人公推为"诗史"。  相似文献   

14.
杜甫曾写过12首《解闷》诗,其中一首是自叙作诗甘苦的:“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杜甫认为写诗、改诗、吟诗可以陶冶性格,因此他不满足于一挥而就仓促草成的作品,而要反复修改,不断锤炼,让诗更臻完美。值得注意的是,杜甫不但重视像谢灵运和谢眺那样的个人天赋——“能事”,而且更强调像阴铿与何逊那样的写作态度——“苦用心”。这虽然是在谈诗歌创作的经验,但是对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都有借鉴意义。如果我们在语言方面天赋颇高,具有很强的感悟力,那当然很好;否则我们就应该扎扎实实地下真功夫…  相似文献   

15.
杜甫在长安杜曲先后约住三年时间,作诗虽不多,但却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文从寂寞交游、叹雨伤时、人情冷暖和咏物抒怀等四个方面评述了杜甫的杜曲诗。杜曲诗不仅反映了杜甫这段生活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和积极用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杜甫,以其垂范千古的“诗史”巨笔而独领我国古代诗坛现实主义的风骚。杜甫,以其战乱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而受到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相似文献   

17.
诗圣杜甫写诗讲究推敲词语,他曾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诗大多语言生动形象,脍炙人口,其中有些诗句中的词语已成为广泛运用的成  相似文献   

18.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一生多舛,遭遇悲惨,饱经磨难。《兵车行》是杜甫写出的第一首直接为人民说话的诗,是其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也是他现实生活转折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羁旅意象是杜甫陇右诗的主体竞象之一,它最能表现诗人客秦时的特殊心境,也颇能体现杜甫用意象说话的创作特色和杜诗沉郁悲凉的风格,本试图用意象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羁旅意象的审美内涵做一番审视,以提高人们对杜甫陇右诗创作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