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綎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綖)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世贞以"乐府"观念论词,注重词体原生态。他首次对词体"正变"概念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并以"一代之文学"观念论词体盛衰,另一方面又重五代北宋而轻南宋。他认为词应"近情"、"近俗",同时重视词的语言艺术美。他卑视词体,以词为"诗余",为游戏消遣之具,是站在正统文学立场上的词体价值观。其词学观既有精辟深刻处,又有偏激主观的一面,对中晚明词学观念及词风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代前中期著名词人陈铎、张綖等人的词学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反思《草堂诗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陈铎等人在创作实践中对《草堂诗余》的学习经历了由唱和、模仿到有所突破的过程;在词学观念上,对《草堂诗余》的批评经历了由推崇到反思、由具体实践到理论提升的过程;陈铎等人的词学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进一步传播和繁荣。《草堂诗余》的传播接受与明代前中期词学演进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铎的《草堂余意》是以《草堂诗余》为范本,追和唐宋人词所成之集。《草堂诗余》在明代流传甚广,对明代词风、词学观念都有深刻的影响,对"诗余"的追和在明代中后期也甚是流行。陈铎在追和的过程中,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是中规中矩地模仿,同时也表现出重情重自然、率性流丽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6.
谢章铤是晚清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词论家,其在词学理论上对"词源"进一步发挥论述。该文从词的名称着眼试分析"词非诗余",接着从词与诗、时代、音乐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词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唐宋词选为明代词谱的创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词学筌蹄》直接脱胎于《草堂诗余》;《诗余图谱》较之《草堂诗余》,新增不少词调和词作;《词体明辨》从《花间集》、《尊前集》、《花庵词选》等词选中采录大量词调、词作,既是建设词谱的需要,也反映明人对《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分段是词的重要体式标志,而双调是词体最主要的形制之一。以唐五代的音乐演艺体制为中心,探索音乐形态与词体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词体演进的音乐学渊源,以及从音乐结构到文体结构转换的关键,阐明双调这一重要词体形制,是从"对歌"这一演艺体制中转换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1.
邓廷桢作为晚清词坛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璧”。邓氏词学观以“寄意”为中心,求雅,斥艳,推崇白石、玉田的同时,兼采苏、辛,融合两派,从而锻炼出“返虚人浑”词学主张。他的词高朗疏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清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对邓廷桢词学的研究实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韩愈“以文为诗”的研究可谓精深析透。韩诗这一特征不仅对宋诗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推动宋代其他文学样式间的互相渗透,特别对苏轼及其后世词坛的革新有文体借鉴之功。文章在对韩愈诗作进行文本分析和归类比较后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与苏轼“以文为词”存在文体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3.
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代对说话艺术的禁毁及话本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皆有重要之联系,是一种文化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这些对于柳永及其词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的大力革新者.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消息相通.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是从柳永到苏轼前后相继的开拓,使宋词摆脱了花间令词的窠臼,走向繁荣发展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6.
苏轼超高绝逸的过人才华、旷达豪迈的磊落气质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汪洋恣肆,清劲雄放。因而也得到了两种极端的评价,"落笔绝尘"的赞赏与"句读不葺之诗"的不满。词源于诗歌,随乐而制,故其节奏和音韵上都有严格要求。作为各体均通的文学巨擘,苏轼的词居然不协音律,而成了"句读不葺之诗",实在匪夷所思。词的音律无外乎是押韵和平仄,故我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苏词进行全面的考察,用事实和数字证明,苏词并非不协音律者,即便是为数不多的不协律之词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8.
史达祖的《梅溪词》被姜夔称为"有李长吉之韵"。这一说法被历代词人广泛引述并表示肯定。"有李长吉之韵"是梅溪词在意味和风格上学习李贺的结果,并表现在"意在言外"和"警迈"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可以从梅溪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找到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明代《草堂诗余》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堂诗余》作为一部由南宋书商因应歌需要而辑成的词选,在明代被视为宋词的典范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流传至今和见于录有39个明代《草堂诗余》版本,受它影响由明人续编和扩编的尚有11种词选。明代《草堂诗余》的版本体系、各版本在明代的时间分布、主要版本的收词情况以及参与传播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可见其传播的盛况。  相似文献   

20.
《词系》的编写虽以《词律》为蓝本,并为《词律》拾遗补缺、纠谬驳讹,但秦(?)于体例多有新创,“专以时代为序”,所收词调、词体规模远胜前人,甚至超过了《词律》与《钦定词谱》,是一部空前的大型词谱。此外, 《词系》就词有衬字,词中俳体,以及三声并叶为词、四声并叶为曲等许多词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词学研究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