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游记》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妖魔世界。作者在塑造这些妖魔形象时,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处处体现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追求长生不老;其次是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再次是具有人的普遍的弱点;第四是具有凶残、狠毒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考证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可窥见它们在不同年代出现,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水平与文学价值,并可看出它们如何孕育成形,如何变迁增益,逐渐趋于完整。 鲁迅考证水浒传版本,就是一个范例。 鲁迅考见现存之水浒传所知者有六种版本,而最重要者有四。 第一种是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为“英雄谱”,单行本未见。其书始于洪太尉之误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渐聚山泊,已而受招安,  相似文献   

3.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4.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5.
典故三则     
(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相似文献   

6.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彰显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学东渐”和晚清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翻译方式之一,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最初主要以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双边协作方式展开。这种方式,一方面历史地反映出这一翻译模式在晚清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形态,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此间中西跨语际、跨文化交流的日常展开方式。而这种翻译模式或翻译实践方式中的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亦形成了一种“在翻译中翻译”的翻译形式,其中口译者的“意译”或“口译”,都需要笔述者的“意会”与“言传”来得以转换落实。而无论是“意会”还是“言传”,又都关涉着或者受制于笔述者与口译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的考察,亦就是对晚清翻译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翻译方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都说齐天大圣有“七十二变”,而我们班的班长郭飞,既不是孙悟空,也不是什么妖魔,却也有“七十二变”的本领。大家说,他可真是只“多变猫”。上课调皮捣蛋的同学都说:“郭飞真是只‘厉害猫’!”  相似文献   

9.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我们站在岔路口时,面对选择,必须作出取舍。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11.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12.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13.
舍得     
《招生考试通讯》2010,(10):I0008-I000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话告诉我们,有舍才有得,拥有的别名叫放弃。  相似文献   

14.
书之网     
网者,捕鱼捉鸟之器具也。然“书网”何哉? “书网”顾名思义,乃以“书”为“网”也。网者众多,概而观之,不下数百,上天入地,无所不在。上有“鸟网”,下有“鱼网”,自然界态网”,人间亦有“关系网”。古人叹“天网之恢恢”,今人赞互联网之奇妙。然予独爱“书网”者,皆胜于其它也。  相似文献   

15.
孔德明  钟军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35-37,44
文学像一棵大树,“本同而末异。”文学为“本”,文体为“末”,文体之“末”亦非一成不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诔作为一种文体,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着。由“生于《礼》”、尚礼,到“辞哀而韵长”,再到“缠绵而悽怆”,作诔者的情感亦由虚伪的、模式化的情感而向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流变.内容和体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诔的体式亦随着其情感流变而由源起、渐变、鼎盛而最终蜕变为“诔之流”——哀辞。  相似文献   

16.
所谓“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正所谓是“开而弗达,道而弗牵”也。“启”具有引导、指引之意;而“发”是有所“悟”,指发现、发展,带有创造之意。启者会因其学识之殊而有差异;被启者,亦因悟性之殊而有所不同。若启发者为目不识丁,其言行举止能为悟性高者而有所觉;、启发者为饱学之士,亦能为悟性低下者解困、点拨。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是教师要探讨的教学问题之一。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启发方法,或许同其他科目有相同之处,个别会因其特殊性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上午给孩子们评讲一张练习卷,有一道阅读题,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18.
如临深渊     
650年前,那妖魔来了!在印第安的土地上!酋长闻到了浓烈的烟味,他尖叫着:“离开!快离开!往深山里跑啊!”所有的人都开始行动,人们看到草地在移动,空气中弥漫着焦味,大家只有用尽力气远离这个妖魔,因为没有什么武器可以抵御它!突然,妖魔捅破了地面,酋长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但他还是用长矛抵抗着,他要为他的族人留下宝贵的时间!渐渐地,酋长消失了……等到妖魔饱餐以后,回过头再寻找的时候,它才意识到,所有的人都已经远离了它的视线!酋长用自己的生命,为大家赢得了时间。妖魔狂叫着,异常愤怒!它抱怨自己太心…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课堂亦需要和谐高效。通过合理的删减和巧妙的添加,就会让“有心者”“发明者”“引领者”“倾听者”“思想者”构建的课堂因和谐而高效,因高效而精彩。  相似文献   

20.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1941年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精辟地指出:“今人言教者,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又应有专识,再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亦应为一专家,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应为通专并重。此论固甚,然有不尽妥者,亦有未易行者”。“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