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媒介定位概念缘自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媒介以其特色和价值有选择地吸引相关的受众,这就叫市场“定位”。“定位”是报刊经营管理者对读者心智所下的工夫,是报刊媒体所要寻找的市场空隙,也就是读者心智中的空隙。因此,报刊社要想成功运作自己的媒介产品,就必须时刻监视媒介市场环境,精确判断受众观念和态度的变化、竞争对手变化、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等,不断修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综合性少儿报也和其他报刊一样,要想求生存,就要强化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是一种以读者健康、有益、正当的需求、兴趣爱好和欣赏水平、购买能力为编辑行为导向的意识。尊重读者,依靠读者,全心全意为小读者服务,不仅是少儿报的最高准则,也是在商品经济中少儿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谁拥有了读者,谁就拥有了市场;谁拥有了市场,谁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3.
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否被受众所选择所接受,是检验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传播要增强贴近性,强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规律,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策划选题、创新形式、采编稿件,使新闻产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报刊思想理论宣传同样如此,它要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也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在研究受众心理特征、适应受众心理活动规律上做文章。《生活与修养》专版作为《解放军报》的一个传统思想理论专刊,  相似文献   

4.
李武祥 《记者摇篮》2006,(10):50-51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受众不仅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媒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如今的受众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受众的保护和解放,受众早已不再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或被动的接受信息者,在传播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日渐凸显。一、受众喜好左右媒介发展方向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媒介如果不想被挤出市场,淘汰出局,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谁能赢得受众,谁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受众得到了媒介前所未有的关注,满足受…  相似文献   

5.
王琦 《新闻前哨》2000,(4):11-13
受众(读者)既是我们新闻宣传报道的对象,又是报刊的主人。加强对受众兴趣需求的探索和研究,是办好报纸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家知道,由于受众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准、职业、年龄等各不相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不全相同。但是,受众在读报心理方面,都有一些共同性的因素。探索和研究这些共同性心理因素,就能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笔者认为,从受众对传播内容来说,受众的兴趣需求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兴趣产生于对功利信息的需求 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斗争中如何建功立业,趋…  相似文献   

6.
新闻以传播为诉求,而传播从来就拒绝传者的一厢情愿,传者首先要使自己的产品为受众所认同。县市党报要想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读者求知的需要,就必须使理论宣传“活”起来。一、理论宣传要“活”,须结合实际,切实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了未来,这话对媒体来说,更是切中要害。当前的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有着较高媒体接触欲望的群体,以他们为目标受众的媒体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当前的大学生报刊已呈日渐繁荣之势。当然,喧嚣的表象也掩不住竞争的低层次,还有很多市场空间没被开发,比如“准大学生”和“后大学生”这两大相关群体就值得媒体关注。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报刊离不开准确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些年,国内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定位问题受到了各家媒体的异乎寻常的重视。新办报刊自不必说,如果定位不准,难以生存;已经占有可观市场份额的老牌报刊也难言轻松,如果定位赶不上变化,别说进一步发展壮大,就连原有的市场份额也难以维持。可见,“定位”是报刊经营管理者对读者心智所下的功夫,是报刊媒体所要寻找的市场空隙,也就是读者心智中的空隙。因此,报刊社要想成功运作自己的媒介产品,就必须时刻体察媒介市场环境,精确判断受众观念和态度的变化、竞争对手变化、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等,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针对性的读者定…  相似文献   

9.
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或信息接受者,是传播活动的轴心,是评价传播效果的关键主体,也是传媒争相角逐的对象.可以说,谁拥有了受众,谁就掌控了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10.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尤其是编采人员,都应很好地研究读者的心理,多向读者作些调查。读者在某一个时期关心什么事,爱看什么文章,编采人员要心中有数。只有摸准这个底,报纸才会拥有最广泛、最稳定的读者,收到最佳宣传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报纸办得更加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使其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伟大目标,作为特殊商品的报纸也必然要进入市场,接受竞争的洗礼,让读者在报刊如林的市场上自主选择、自愿订阅自己真正喜爱的报刊,那种单纯靠“红头文件”为发行保驾护航的作法将成为过去,党报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编采人员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就更有必要。就我们天门报看,大部分编采人员是半路出家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博尔塔拉报》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三贴近"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宣传报道中,以"创新版面编排、创新报道视角、创新副刊"为突破口,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增强了党报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受到了多方好评。创新版面编排丰富党报新闻宣传手段版面是报纸的感性外观。新闻稿件以版面为刊发形式,版面则以新闻稿件为其内容。版面作为报纸的外部形态,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有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版面令读者生厌,读者就不愿去接受它所传播的信息;反之,读者就会乐于接受它传播的信息。在信息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受众希望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报纸的编排设计尽可能为受众提供方  相似文献   

12.
报纸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和舆论工具。要办好报纸,第一先让读者看得懂,第二让读者喜欢看,在此基础上,再重点研究怎样教育人,打动人。这是多年来我们办报者研究如何使报纸的传播意识契合读者接受意识的正确思路和指导原则。大家知道,对商店来说,顾客是“上帝”;对办报者来说,读者就是“上帝”,因为报纸宣传的任务最终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来完成。如果读者对报纸宣传的内容不愿看,那么我们的劳动就毫无意义。毋庸置疑,对报纸宣传来讲,读者越多,一般来讲社会效果越好。要使报纸赢得最广泛的读者,就要对应读者的接受意识设置栏目,安排内容,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今报刊林立,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张报纸要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为社会受众所接受、所认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特色。作为一张地市级党报,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就应当坚持特色居上,因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胡乔木说过:“办报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看了我的报,就不必看别的报;一条是看了别的报,还得看我的报”。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8年第12期“通讯员之声”栏目刊登的《和通讯员谈谈文字规范化》一文中谈的几个问题,我在阅读报刊中也有同感。因此,接连读了几遍,深感此文很好。好就好在结合实际作了文字要规范化的宣传;好就好在通讯员提供了常见的文字不规范的实例,从而尽量避免不规范的现象;好就好在为提高报刊质量创造了条件;好就好在对写公文和教学工作者也有帮助。因此,《和》文对作者、编者、读者都有益,增强了可读性、知识性,是很受读者特别是通讯员欢迎  相似文献   

15.
有位新闻摄影工作者指出:“新闻照片是向读者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和多数读者一致.它的感染力就出来了。我们记者到现场就是要寻找读者的感觉。”(贺延光《中国摄影》1996年第4期)“寻找读者的感觉”是绝大多数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寻找读者的感觉”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受众意识”。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一样,来自客观现实.又流向受众.供受众消费。传播是新闻的实质,也是新闻摄影活动必须注意的首要环节。研究新闻摄影的受众心理,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的传播功能,增强新闻摄影在受众…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闻摄影和其他新闻门类一样,都是党的宣传工具,皆以宣传为主要目的。但如何宣传得好,使读者喜欢,愿意接受,确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不懂得宣传的人,动不动就直接说出自己的宣传目的,甚至耳提面命,生硬地把读者教训一番,这是最笨的方法。高明的宣传家,则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进行宣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的观点。近几年来,新闻改革也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发展势头是好的,许多有识之士努力探索新闻宣传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报刊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由当初的不足两百种扩大到今天的近万种.形成了如今十分壮观的报业规模。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报业开始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这种变化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长期以来,法制报刊作为宣传民主与法治为宗旨的大众专业报刊。已经(或将)步入市场,来自市场的挑战已摆在面前。传播科技的发展使传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往传播系统中的控制权正由传播者手中向受众手中转移。这种小众化转移的特性是依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提供信息.用“窄播”改变了以往大众传媒面对所有人的“广播”特性。法制报刊在发展中重视“小众化”.是应对挑战的一个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鹿麟 《编辑之友》2003,(2):53-55
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靶子”和目的地以及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是传媒首要的研究对象,传媒要通过受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接受与消费来实现其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知道,大凡一个新的媒体创办的时候,总是要首先确定其受众群并进行大量的读者调查;某一媒体进行重大改革时也多要考虑受众能否接受;或是当某一媒体的受众发生变化时,媒体也要亦步亦趋地跟着进行改革。由此可见,如果说传播的效果必须通过受众的接受来实现的话,那么,反过来传媒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每一步都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时刻以受众为坐标来定位…  相似文献   

19.
缺憾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文学家创作时讲究缺憾,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画家、摄影家创作时也讲究缺憾,“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这些都是缺憾美在生活中的体现。那么,新闻传播需不需要这种美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传播要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勿庸置疑。关键是怎样理解“受众的需要”。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受众的需要”理解成一个“无底洞”。认为传播得越多,越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殊不知“多则惑,惑则迷,迷则乱,乱则空”,这是其一。其二,不少人把“受众的需要”理解成“被动的、盲目的接受”,你传播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事实又是  相似文献   

20.
胡泳 《网络传播》2004,(3):58-59
翻阅匡文波所著的《网民分析》一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传播活动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化的强调。其实传播学当中“受众”一词的翻译是很成问题的,它给人留下的是被动接受、毫无办法应变和选择的感觉,这在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都不适用,到了网络媒体时代就更显得悖谬;但这个词已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姑且我们还是用它来指代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总和。匡文波在书中所要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