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图书情报一体化”讨论已经进行多年了。人们的看法虽然愈来愈清楚,但真理的归属问题仍然未完满地解决。本期发表的反对“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论文,意在使这场讨论更深入一步。我们不仅不反对情报与图书的协调、合作或协作,而且还积极地为这种趋势在增砖添瓦。但是,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明确表示过,那种将情报“一体化”于图书,将情报工作“一体化”于图书工作,将情报学“一体化”于图书馆学,一句话,其要害问题是将情报机构“一体化”于图书馆机构的所谓“图书情报一体化”,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是违背学科发展规律的,从而也是对图书馆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发展史,比较现代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的异同点,论证了高校“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证明了“图书情报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最后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后的高校图书情报机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与情报机构的关系:驳“图书情报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更良 《情报杂志》1989,8(1):74-77
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作为信息交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差别,决不会走向一体化。图书情报一体化只能引起图书情报界的混乱,给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带来危害。我们要排除这种错误的干扰,正确处理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它们二者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对近年高校情报工作的反思近年来高校情报工作已有迅速的发展,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情报检索服务、情报教育、情报交流和情报调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高校情报体制的问题现在还争论不休。目前,全国大约有20%的高校把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合并在一起,80%的高校情报机构仍属院校领导或科研部门领导。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一体化”不能成为我国图书情报工作的一种固定模式或规律,而应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把高校情报机构办成既为校内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也兼为社会生产科研服务的学术性的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5.
樊志伟 《现代情报》2012,32(3):46-48
高校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合作开展信息服务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合作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提出了二者合作开展信息服务的具体方式和合作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智力资源有两项,一是教师,二是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广泛的知识涉猎、网络化的信息检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馆读一体化”模式为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合作意识”创造了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7.
读者流失预警模型及其在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激烈的竞争中,图书情报机构的读者流失现象越来越显现。提出了一种读者流失预警模型,结合现有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将对图书情报机构现有读者进行分类,发现有流失倾向的读者,对其进行维系和挽留。  相似文献   

8.
在激烈的竞争中,图书情报机构的读者流失现象越来越显现。提出了一种读者流失预警模型,结合现有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将对图书情报机构现有读者进行分类,发现有流失倾向的读者,对其进行维系和挽留。  相似文献   

9.
王敏 《情报探索》2006,(2):44-45
专业情报机构的图书馆建设工作正经历着复合图书馆建设这个过渡时期,向着数字图书馆发展。编目业务也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了很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指出了在复合图书馆时代编目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宋书星 《情报杂志》2004,23(2):44-46
“图情一体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大进步,“信息功能唯一论”却是对“图情一体化”的误读和“肢解”。它违背了图书馆的本质精神与文献价值、读者需求和图书馆功能的多样性相对立,对图书馆乃至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炜 《科学大众》2013,(8):127+166
图书馆是知识的圣殿,是人类文明的宝库。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机构,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图书馆在高校内涵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信息产业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红 《现代情报》1999,(3):57-58
在社会信息化大趋势中,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高校图书馆情报机构部门怎样跻身于信息服务产业化之中,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产业化中具有可行性后,并提出了在服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兴的信息服务业中,情报界当之最有历史和实力的一支力量,“情报”一词也是50年代创办这项事业的历史产物。她顺应着当时的历史潮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她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以致1992年9月国家科委断然决定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并声称这一决定反映了科技情报界的呼声和愿望,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利于情报机构的改革和延伸服务,利于外事交往。我们改换用了几十年的“老字号”,似想从中求得几分生机,然而真正要走出困境,则需要我们着实找回往日的影响力,提高“情报机构”、“情报人”、“情报产品和服务”在当今社会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情报” 改“信息”是非亦当日后评说,然而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各行各业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压力。作为高附加值的汽车制造工业,也面临着改变传统经营管理习性的重大抉择,再也不能在“吃独食”的单打独斗羊肠小路上徘徊了,只能适时而动地走“共分羹”的联手攻关金光大道。巴西大众汽车制造公司CEO———  相似文献   

15.
崔明爱 《情报科学》1992,13(2):38-41
1 分类语言实现与主题一体化的方法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机构使用的都是体系分类法,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等,体系分类语言由于其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限制,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分类语言大体有两种类型,即等级体系分类语言和组配分类语言,组配分类语言又可分为3种类型,即体系——组配分类语言、组配——体系分类语言和分而组配分类语言。国外的实践证明组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国应 《情报杂志》1992,11(1):5-10
回顾中国科学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发展历程。阐述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具体办法:建立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组织机构;明确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方向和任务;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网络;制定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加强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探索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好处、经验和存在问题。对未来提出四点展望:(1)加强整体化建设;(2)合理调整文献情报机构布局;(3)认真研究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理论;(4)改变传统的图书馆意识,增强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杨义牛 《情报杂志》1998,17(1):95-96
信息社会的逐渐成熟,不仅指社会信息总量的日益膨胀,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信息与市场的结合,以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各类信息机构,还包括解决这一切问题的信息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面对这样的时代,不少人都在为图书馆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忧“资金的匮乏和重藏轻用的传统缺陷不能使图书馆占领广阔的信息市场”、“图书馆的收藏重点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读者的最新需求”、“图书馆再没有竞争力,将会被其它情报机构所取代”。总之一句话,图书  相似文献   

18.
陈晶  马炳厚 《情报杂志》1997,16(5):62-63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提出,军队院校图书馆第二步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把军队院校图书馆联成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多功能,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化网络体系,并有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建设目标,国防大学图书馆受总参谋部委托,与军队有关院校图书馆一道在军内外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经多方面调研论证,于1994年年底拟制了《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总体方案》。1995年1月4日召开论证会,邀请国内图书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对“总体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并获通过。  相似文献   

19.
周毅 《情报科学》1993,14(1):25-29
情报机构兼业化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文章分析了情报机构兼业化的成因、得失及出路。情报机构兼业化增强了情报机构企业化性质管理的力度,同时也加大了情报机构行为合理化的摩擦系数。阐述了情报机构兼业化的出路在于情报机构的自我设计和国家情报政策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也随着不断的提高,在经济不断的提升中体现出多样化和一体化的格局,这些条件的影响下,也将传统图书馆推向了网络一体化。在高校图书馆中有着重要位置的期刊工作,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发展好电子期刊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