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之光先生是第二代人物画革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方增先、刘文西、黄胄先生等在不同的艺术方位推进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人物画发展的水平。孔维克作为当代人物画的传统与现代、承继与融合较为典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颇受当代画坛的注目。2007年10月4日孔维克在广州美术学院与杨之光先生会面并作艺术对话,本刊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收藏界》2007,(2)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广州美术学院主办,杨之光美术中心协办的“何建成油画展”于2007年1月18日至2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7号展厅举办。同时在9号展厅举办的  相似文献   

3.
说道     
《收藏》2010,(2):2-2
大部分藏品被死亡式地收藏。 ——《深圳商报》文艺评论员许石林先生撰文称.著名岭南派画家杨之光先生最近举办了一个画展,偏偏诡秘的情况出现了:他40年前隆重捐赠给某大博物馆的一件大作品找不到了。无独有偶.某已故书画大家的后人,惊奇地发现该大师曾经被某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作品.居然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  相似文献   

4.
秦人 《收藏》2014,(1):174-175
自从宋元以后,随着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画家描绘的题材也基本上以自然景物为主。于是,山水、花鸟画发展很快,而人物画进展甚微。20世纪初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美术萌发,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同时,西方写实画法引入中国,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院校开设人体素描课,更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走出艺术院校大门的不少毕业生都在人物画方面取得了成就,如王盛烈、刘文西、方增先、杨之光、李震坚等。他们是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的又一代人物画家。黄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国画大师,是继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之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家。  相似文献   

5.
正我一直非常喜爱中国文化,自从设计了"龙"、"蛇"及"马"年生肖邮票后,更加想来中国感受一下美妙的中国氛围。2013年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期间的中国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作为在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列支敦士登对9月26日开幕的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非常重视。以这次展会为契机,我到中国体验非同一般的邮票之旅。在这次展会上,我设计的生肖系列邮票——"马"票,"一马当先",提前  相似文献   

6.
我与我的先生陈正雷于3月7日离开郑州赴欧洲讲学,4月17日返回中国,又重新见到了我的亲人、弟子和学生,所有的喜悦冲淡了那份长途旅行带来的疲惫。在这短暂的一个月里,我们履及西班牙、比利时、摩纳哥、瑞士、法国、德国等地,在美丽的欧洲我们有太多的感受,那里的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太极拳的热衷、对先生的敬仰,让我和我的先生倍受感动,我们和那里的朋友们建立的深厚友情让我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7.
口出狂言     
《当代体育》2012,(34):5-6
首席言论"我和中国球迷的感情历来很好,2005年随姚明一起来中国参加活动时,就收到了他们的热情欢迎。我也知道有许多中国球迷自我新秀赛季起就支持我了,即便在美国,我与他们也有很多互动。我当然非常想回NBA,但如果回不去那里,我也希望能到这儿(中国)来打球。但是我想加盟的球队,一定要对我传达出‘我们需要你的意愿。"——艾弗森此番中国之旅,再一次提到了希望能来CBA打球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捐款不是最终目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就在班古拉事件之后,中国足协向各中超俱乐部发出为金德外援班古拉捐款的号召后,中超15支球队均积极响应、慷慨解囊,此举让病榻上的班古拉在中国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北京两地医疗机构的全力救治,保住了班古拉先生的右眼,并已有光感,目前正在继续恢复之中。在临别中国时,班古拉对此次受伤后得到的救治及各方的关心和帮助,表示了由衷感谢。他在亲笔签名的感谢信中写道:“在我受伤后,我所在的沈阳金德俱乐部向我伸出友爱和援助之手,使我得到了及时和全面的治疗”,“俱乐部领导、教练及队友们的关怀,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人间的友爱和温暖”,“中国足球协会号召中超所有俱乐部为我捐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和关爱”,“今后无论我走到那里,都会想念远方的中国朋友”。  相似文献   

9.
Sam Chan 《网球》2013,(8):103-103
2004年,我随力士浪穿线团队来到了北京,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是为中国网球公开赛做穿线服务。虽然我是华裔,不过我24岁就从香港移民去了英国,所以很惭愧,当时我一点普通话也不会说,只会说粤语和英语,对中国也有一些偏见,不过去过一次北京之后,我对中国大陆的印象有了一些改变,媒体说的大多是片面和负面的东西,真实的情况不一定是那样子。那时没有什么中国大陆的人认识我,当然我基本上所有时间也是待在穿线室里,很少出去,倒是有一本网球杂志采访过我,但是很抱歉,我已经回忆不起是不是《网球》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足球、足球改革,是讨论不完的话题。我看直到中国男子足球有朝一日凭真本事打进世界杯足球决赛,在这样的成绩下,再谈足球改革恐怕共识就比较容易达成。可是,我还想再发表点对中国足球改革的看法。因为在中国关心足球和喜欢足球的人太多了。为了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有时不能不回顾一下历史。在中国足球开始改革的时候,我那时还是中国足球协会不少名副主席之一,因此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钓友朋友们好!我是一名来自西班牙里昂的钓友,叫安得里·阿瓦雷:我对休闲钓一往情深,同时也同所有的钓友一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通过一位中国朋友,我知道了中国的《钓鱼》杂志、所以我特意撰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与中国的钓友共同分享垂钓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王舒乙 《收藏》2013,(3):141-141
初识《收藏》杂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始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中国古代货币悠远的历史、道丽的书法、繁多的形制,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地想往更深的领域探索。收藏起步之初,我便遇到了阻碍。我生活在福建省一座新兴的工业小城,远没有中原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收藏资源,甚至连能够学习交流的人也没有几个。相反我的这种爱好还被许多人所不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舒乙 《收藏》2013,(5):141
初识《收藏》杂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始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中国古代货币悠远的历史、道丽的书法、繁多的形制,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地想往更深的领域探索。收藏起步之初,我便遇到了阻碍。我生活在福建省一座新兴的工业小城,远没有中原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收藏资源,甚至连能够学习交流的人也没有几个。相反我的这种爱好还被许多人所不理解,他们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运动在中国已经源远流长,而如今做为一种中国文化,她在世界上也已广为流传。 1993年秋,作为一名中国体育教育的访问学者,我赴加拿大和美国居住了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太极拳运动在北美的开展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在一所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以及该市的华人协会和太极中心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功夫和太极拳教学,同时也拜读了许多有关太极拳运动的英文书刊。  相似文献   

15.
友情俱乐部     
<正> 《中国学校体育》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并帮我消除了从教之初的不良情绪。多年来,我的成长与《中国学校体育》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学校体育》永远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相似文献   

16.
我的乐事     
要说起我们家,在当地可小有名气。全家五口人四个体育工作者,一个典型的体育世家。共同的事业使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钟爱!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对从事农村体育工作充满厌恶,一度对前途失去信心。有一天,父亲送给我一个礼物,那是他给我订阅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很快我便被里面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从此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看《中国学校体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花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一样。我尤其喜欢看里面的“一线话题”栏目,它的内容很贴近我们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中国乒乓界的朋友们、《乒乓世界》的读者: 在中国传统新年——春节来临之际,我谨向全中国的乒乓球迷表示我衷心的祝愿:祝大家新春快乐!对于运动员,我为他们曾经获得的成功表示祝贺;对于教练员,我对他们出色的工作表示钦佩;对于伟大的中国乒协的领导人和官员们,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且希望他们继续进步,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过去几年里,在前任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密切关注下,世界乒乓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他的领导下,国际乒联对许多新建议进行了尝试并举办了一些精彩的比赛。199…  相似文献   

18.
我是来自波兰华沙的卡力,毕业于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修中国传统文化。从小我就喜欢运动,中学时代开始学习柔道、合气道等日本武技。但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到真正的中国功夫。上大学时,我曾经接触了中国的太极拳,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当时波兰还  相似文献   

19.
我今年31岁,我的垂钓史屈指算来已有廿个春秋了。以前在学校我的成绩平平,被认为是读书悟性差;在父母的眼里,我充其量是打工的料子。可自从我结识邮发代号为24——46的《中国钓鱼》后,改变了人们对我的看法。 1984年《中国钓鱼》创刊号出版,当时我们地区还买不到,直到1985年湖北省钓鱼协会成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9日是杰出集邮家、邮学家、中国近代票权威钟笑炉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在新中国解放初诞生,在红旗下成长,得知钟先生的事迹、品格及其对集邮事业的贡献已是改革开放以后了。大约从十多年前开始,我陆续接触到一些钟先生手书的新中国早期纪特票首日实寄封,甚是喜爱,现介绍一二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