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学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组委会让一位教师以《草船借箭》这课作为展示课,听课之后觉得这位教师的授课小结值得商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表现了诸葛亮识人、知天、神机妙算的本领,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评议人物的方式展开学习,学生很快认识到了所学课文的中心。应该说教师删繁就简从人物拓展到事情,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教师最后评价诸葛亮时,可能是为了强调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首先来看一则教学故事。一位工作20多年,教了好多次《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老师,没想到再次执教时却出现了被学生“考倒”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安排四个方面来理解课文。学生侃侃而谈自己体会出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的感悟点之多、语言表达之流畅、思维之敏捷不禁令我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之一。课文较长,长文如何短教,使学生在一节课里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语言训练,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学这篇课文可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关键词,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一、抓住关键词,教学重点段。1.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喜欢他的哪一点?找出课文中一个词来回答。(神机妙算)文中用什么具体事例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哪一段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文第三段)2.读第三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诸葛亮首先算到了…  相似文献   

4.
马苏宁 《陕西教育》2007,(12):16-17
我的见闻:这就是精彩。"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一句是《草船借箭》一文中的"文眼",于是在一节公开课上,某位教师就紧扣"神机妙算"这"眼"所在,引发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在哪?当学生胸有成竹地质疑后,教师满意地示意其坐下并夸奖他:你真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那就读读课文,和你的学习伙伴讨论交流一下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顿时一场轰轰烈烈,有条不紊的讨论迅速展开,短短的三分钟后学生侃侃而谈,而在这交流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做深一步的探究,思维停留在表层。  相似文献   

5.
忧思 :探究理性化在《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之后 ,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 ,探究之风便时兴起来。只要有问题存在 ,教师就会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正在引导学生探究《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 :同学们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 :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师 :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 ,找一找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学生读、画、找)生 :我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时。师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生1 :我是从这儿读懂的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仍不见诸…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之一。课文较长,长文如何短教,使学生在一节课里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语言训练,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学这将课文可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关键词,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一、抓住关担词,教学重点段1.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喜欢他的哪一点?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神机妙其成中用什么具体事例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哪一段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文第三段)2读第三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l)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校的一节语文教研课,执教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ll课中的《草船借箭》。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全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老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读懂课文。接着老师检查预习:师1 :昨天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通过预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1 :我知道。当时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就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出了“草船借箭”这个方法除掉诸葛亮。师2 :你知道了时代背景,真好。谁再接着说?生2 :他说的不对,不是周瑜想出“草船借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一文我教过十几次了,每次都是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再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感悟到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识人之智,神机妙算的特点,每次教学都比较顺利。可是,这次教学《草船借箭》时,课堂上却被学生问倒了,显得十分尴尬。有学生问: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草船借箭》是《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此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并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的阴险、狡诈,向学生渗透做人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第二课时,以“神机妙算”为辐射点,对全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层次性辐射.本片断选自第二课时中对主体段——草船借箭过程的内容辐射)  相似文献   

13.
《草船借箭》选入五年级课本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最后激疑 :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 ,引导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1 找主要人物 :周瑜、诸葛亮。板书 :周瑜诸葛亮2 找前因及后果 ,板书 :妒忌自叹不如3 找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草船借箭的成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1)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八册)以“借箭”为线索,刻画了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习这一课,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比较困难。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受分段讲读的束缚,可采用跳跃方式的讲读方法,抓住课文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可从结尾反溯前文。先启发学生从课文结尾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入手,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做文章。引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词熟读课文,并找出有关语句加以理解,随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能料定三天后必有大雾,可谓“神机妙算”;有的同学感叹,诸葛亮能猜测到曹军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却不敢出兵迎战,可谓“神机妙算”;也有同学谈到,诸葛亮猜到鲁肃会借船相助,且预测船返回南岸时必定顺风顺水,足见其“神机妙算”……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人意料,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相似文献   

19.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到甲乙两班随堂听课,课题是《草船借箭》。不谋而合的是,甲乙两个班,都有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出了一个相同的看法:诸葛亮能借箭成功,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也隐含着很多偶然和侥幸的因素。但是甲乙两班的教师对相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直接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