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私人藏书、刻书事业在清代发展至鼎盛①,乾嘉时期,江南地区的藏书楼、私人刻坊更是占据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7%)②,其中江苏和浙江两省藏书家数量最多③,可谓"清一代藏书几为江浙所独占"④.除了传统的士人藏书家,商贾也开始斥资进行藏书、刻书活动,他们纷纷利用搜集到的大量珍稀藏书从事刻书活动,成为具有藏书(刻书)家与商贾双重身份的著名士绅. 寓居杭州经商的鲍廷博正是这众多商贾藏书家中的一员.他以"知不足斋"丰富精良的藏书交结江南文人,以献书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以刻印《知不足斋丛书》获得了嘉庆皇帝的青睐和江南士绅的赞许,晚年被赐予了举人名衔.历来学者对鲍廷博和《知不足斋丛书》的研究⑤,多将重点放置在"有功于艺林为甚巨,今夫经之有传注训诂,史之有辩证援据,学问之大者尽于此矣"⑥之上.就算考虑到鲍廷博的商贾身份,大抵不过虽出身徽商,然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学者、文献家,体现了古人"贾而好儒"的特点⑦.  相似文献   

3.
广东私人刻书,在明一代已有较大的发展①,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广东的出版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②。知名的刻书家、刻书坊、刻书铺遍及粤东各地,甚至一些县邑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私刻。这些私人刻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一是在于扬名或自娱、赠友或教育后代。他们的刻书活动,使我国名世珍籍化身千百,广为流  相似文献   

4.
淮南书局始建于同治八年,是晚清较有影响的官书局之一,由两淮盐运使署管理,地位特殊。刻书60余种,以经部、史部为主,以扬州地方文献、扬州学者著述等为特色。曾国藩、方濬颐、洪汝奎、何绍基、莫友芝、莫绳孙等人对书局的建立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淮南书局可称清代扬州雕版刻书的最后辉煌,所刻书质量在晚清各局中应属上乘。本文首次全面探讨淮南书局创设的时代背景及其刻书活动与成就。  相似文献   

5.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6.
五、盛极而衰的清武英殿本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延续了二千年的封建制度虽然行将就木,但康、雍、乾三朝还是出现了空前繁盛的景象,其后江河日下,气息奄奄。所谓“同光中兴”,不过是垂死前的回光反照。这一过程,也是清代政府刻书事业的写照。清代官刻更加集中在中央内府。在明朝已走下坡路的国子监刻书,此时更加衰微,基本上成了存贮武英殿版的仓库。地方官刻远不如宋元明三朝,主要是编印地方志,其它书籍刻印很少,善本书更不多见。至于同治光绪年间的官书局,刻书质量相差悬殊,多数为降低成本,纸黄字密,不为后人所重。清代政府刻书的代表作是前期的内府武英殿本。关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的具体年代,《日下旧闻考》云:“康熙十九年(1680)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房共六十三楹为修书处。”而刘国钧、谢国帧二先生认为是康熙十二年(1673)。“武英殿修书处正监造员外郎、副监造、副内营令、六品库掌、委署、主事各一人、七品衔库掌二人。”修书处下设刷印、折配等六作,仅刷印作中就有“司匠、恩甲、领催、匠役、木匠、宛平县民、苏拉”等名目。据《武英殿聚  相似文献   

7.
<正>《清圣训》是清代皇帝谕旨诏令的汇编,是记言类官修史书。有清一代12位皇帝,除逊帝宣统外,纂修了11朝圣训。前10朝各有满、汉两种文本,光绪朝只有汉文本。圣训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涉及敬天法祖、制度法令、机构设置、百官规范、文治教化、恤民劝农、招降怀远等等,充分反映皇帝的统治思想和执政理念。《清圣训》始修于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并自此形成新帝登基即开圣训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圣训之定制。自康熙起,圣训的纂修改归实录馆而不再设圣训馆,实录告成原班人员续修圣训。圣训馆、实录馆都是临时机构,书成即散。  相似文献   

8.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本论先来讨论前者。历朝中央级出版印刷机构在刻书内容、版本形式、所处地位及影响上既各有特点,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沿革变化也打上时代的烙印。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从中理出封建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的发展脉络,找出某些规律。一、并不存在的唐代内府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载而不断裂,出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明一代是我国出版事业繁荣昌盛的时代,刻书种类极其丰富,版式风格千姿百态,印刷技术迅猛发展,因而在我国的出版史中占有辉煌的一页。为了了解、研究这一段历史,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一朝代都有过一些什么样的刻书机构。以及这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转折时期。不仅官府刻书甚多,而且私家刻书作坊亦蓬勃兴起,图书逐渐向大众普及。藩王在明王朝宗藩政策的引导下,致力于文化事业。刻书是其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藩府所刻印的书为"藩府本"或"藩本",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罕见的。河南是明代藩王居住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藩王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相继刻书百余种,门类庞杂,刻工精细,印制讲究,独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刻书之风很盛,涌现了诸如缪荃孙、罗振玉、陶湘、徐乃昌、刘承幹、黎庶昌、刘世珩等一大批著名刻书家。这些人在清朝时既是朝廷命官,又是知名学者,家中殷实,本人有嗜好和学识,彼此以藏书、校雠、刻书相竞尚。清亡后,不少人以遗民身份定居上海,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故一时形成风气,刻印了不少质量甚高的古籍。在这股风气中,刘世珩聚学轩刻书是颇值一提的。他刻书既多且精,时人把他比之为明末毛晋汲古阁刻书和清  相似文献   

12.
《清实录》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记,它是由实录馆的编撰官从宫中的上谕、硃批奏折、内阁的起居注及其他原始档案中取材,按年月日顺序编排而成的。书中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政,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有关方面的重要文献。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曾说过,翔实而有系统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
杜恩龙 《出版史料》2012,(1):103-108
在中国古代很多刻书行为是非营利性的,只有那些科举用书、童蒙用书因需要量大才会有书肆刻书。官府刻书、寺院刻书、私家刻书几乎全是非营利性的。尤其是私家刻书有很多值得景仰的地方,私家刻书大多是子孙为长辈刻书,友朋刻书,弟子为老师刻书,或作者刻印自己的著作。云南石屏人陈履和为其老师崔东壁刻书尤其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拥有雄厚技术人才基础前提下,其刻书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在对北宋汴梁刻书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对其刻书兴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官书局是清中后期重要的地方官府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文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光时期金陵、淮南、浙江、崇文、江苏五大地方官书局联合刊刻《二十四史》是晚清官书局的重要出版活动,本文在揭示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历史背景、刻书缘起、各局之间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分析了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版本特征及其成因,总结了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7.
清代人关后的诸位皇帝,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既得益于其早年受到的教育,也离不开其成年后的勤奋学习。自顺治帝起,出于自身修养和统治的需要,开始重视征书、藏书、编书,以后一代胜于一代。乾隆时期起,效令将禁城之内的各个宫殿,禁城之外皇家苑困、行宫、园林等处,陈设木同的书籍,以备皇帝随时随地观览。现存清代档案中,尚有关于嘉庆。道光年间皇家苑固书籍陈设情况的记载,笔者经过整理,将清满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的藏书情况,分次连载,以见一斑。清满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典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18.
汲古阁毛晋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其刻书多达六百余种,为历代私家刻书之首。凡收藏中国古代典籍具一定规模者,无论中外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家,其藏品中无不都能觅见毛氏藏书、刻书、抄书、校书。可见,毛氏藏、刻、抄、校事业之影响深远。毛晋亦是一位词学大家,其汇辑的《词苑英华》及其著作《词海评林》,均为词学典籍,本文注重介绍这两部后世学词者极其珍贵的工具书和词学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铁琴铜剑楼简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为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蜚声中外.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展示了该楼五代主人,自清乾隆起迄今的系年藏书(包括聚书、护书、校书、著书、刻书、赠书等方面)活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着悠久的辑刊丛书的优良传统。汇聚两种以上独立完整原属单本流行的书面为一新书,并冠一总书名的书称为丛书。丛书的作用是极其大的,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为整理古籍、保存古典文献、促进图书流通利用、传播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清代是我们中国古代丛书辑刊的全盛期,“丛书流布,多而且精”。仅就《中国从书综录》粗略统计,此书计收现存古代丛书二千七百九十七种,其中有宋辑刊四十多种,元不足十种,明越超前两代也不过三百九十多种。宋元明三朝,近七百年之历史,仅有从书四百五十种左右.而有清一代二百六十八年,现存丛书达一千六百九十多种,可见其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