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由此出发,县市报的评论应该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的体会是“三化”:微型化、系列化、乡土化。多一点“压缩饼干”报纸评论宜短,小报评论更是如此。报纸评论的种类很多,县市报评论自然也应该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评论都要有一些;但是,在数量上应以短评、编者  相似文献   

3.
我虽然是办地市报的,但由于职业习惯和工作需要,除了每天读大报、研究大报之外,也常常读小报、研究小报。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尤其是县市报,直接面临‘前沿阵地”,靠近基层读者,有很多方面值得地市报借鉴。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优劣并存的,县市报也是如此。我觉得,办好县市报,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创出特  相似文献   

4.
我虽然是办地市报的,但由于职业习惯和工作需要,除了每天读大报、研究大报之外,也常常读小报、研究小报。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尤其是县市报,直接面临“前沿阵地”,靠近基层读者,有很多方面值得地市报借鉴。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优劣并存的,县市报也是如此。我觉得,办好县市报,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创出特色。劣势之一:新闻来源少,怎么办? 基本思路——走出“自我”,横向开拓,扩大视野,从外延上找出路。  相似文献   

5.
处于我国党报“金字塔”结构底座的众多县市报,要不要时事报道,怎样处理时事报道,这是摆在县市报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县市报的时事报道不是可有可无 一段时间里,曾经有人认为,县市报是小报,版面小而少,地方性强,不必采用新华社稿件,时事报道自有中央级大报和省报刊载。现在,许多县市报的同志有  相似文献   

6.
与省以上大报相比,人们习惯地把地市县报称为“地方小报”。小报以城乡的基层干部、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报小作用大,自有广阔天地,这是任何大报所不能代替的。近几年来,全国报纸发行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大报普遍下降,小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随着自办发行的逐步推开,一些小报的发行量更有明显的上升。江苏铜山报由去年的32000份,今年猛升到53000份,增长62%以上。河南开封日报在市属五县的发行量,今年也比去年增加25%。最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7.
地市县报,人们往往把她与省以上大报相比,习惯地称她为“地方小报”. 小报以城乡的基层干部、广大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小报小办,很受欢迎.许多读者反映,每当送来了各种报纸,大家首先抢看的是当地小报,“亲不亲,故乡情”.近年来,全国报纸发行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大报普遍下降,小报稳中有升.这是需要人们思考的. 现在各地的小报星罗棋布,展示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前景.这是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处在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上稳定发展的上升时期,而作为为振兴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既没有大报的人才优势,也没有大报吸引人才的环境,县市报记者多是当地土生土长,有不少甚至是从基层通讯员中选拔的,其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与大报记者相距甚远,被人们戏称为“土八路”。如何缩小县市报与大报的差距,提  相似文献   

9.
县市报是小报,这不仅因为它版面小,大多为四开,而且因为它在党报系统中处在最基层的位置。然而,县市报在发挥自身的新闻宣传作用上,却不能也不应自甘其小,小打小闹,小里小气。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办好地方报纸。”“我们的报纸要登中央发的一般消息,但作为地方报纸,新华社总社的广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能不能看那么多,看了懂不懂。有的小报就比大报办得更结合实际,更切合群众需要,更通俗活泼。”(《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可见,县市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0.
《有所谓》报(全称是《唯一趣报有所谓》)是一张通俗小报,1905年6月创刊于香港。这个小报创刊的时候,香港、广州、上海等地的人民正在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禁约华工的运动。小报一出版,就投入了反美斗争,大量刊登反映反美运动的报道和以反美为主题的通俗文艺作品,斗争的态度比较坚决,因而出版不久,“义声震于一时”,销路竟驾大报之上。  相似文献   

11.
报章和官司     
报业常见大报与小报之分。何为大何为小?好象无人给予明确的划界,但约定俗成的见解是,日报为大,晚报为小;大机关办的报为大,非此则视为小。总之,大和小是决不以发行数量、版面多寡为依据的。另外,小报售于街头闾尾,而大报则经邮局发送至大小机关再至大小办公室。  相似文献   

12.
纽约、伦敦同样是一城多报,而“大报”“小报”“专业报”的定位泾渭分明,与广州报业都一味强调主流相比,显然成熟许多  相似文献   

13.
大与小“大报”、“小报”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口中,这一对似是而非的概念已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报纸发展的正确判断。按照刘健同志的说法,“严肃的、庄重的综合性日报,特别是全国性综合新闻报”是大报,而那些“都市生活”类报则是街头小报。有了“大报”、“小报”的机械划分,接下来便是对所谓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小报增多,和大报争高竞长,这对大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大报认真改革。但是,我以为大报要吸取小报的长处,而不应该失去自身的风格、特色,趋同于小报。“大报应该向小报靠拢”的说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报纸,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体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因分工不同而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小报以色情、无聊等负面形象遭到主流社会的批评,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以大报的对立面而存在。为挽救正当性危机,小报通过申述大报小报价值等同、自我夸赞、批评大报、攀附名人等话语策略以及呼吁“大报化”和建立小(型)报同业组织来建构其正当性。然而,由于小报浓厚的商业性、缺少合作精神,小报文人迫于谋生、知识结构陈旧,以及当局管制不力,小报未能剔除其身上的痼疾,扭转社会的认知,致使正当性的建构成为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新的政权立即中止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小报增多,和大报争高竞长,这对大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大报认真改革。但是,我以为大报要吸取小报的长处,而不应该失去自身的风格、特色,趋同于小报。“大报应该向小报靠拢”的说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报纸,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体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因分工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风格。所谓“大报”,极大多数是省、市委以上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是中国"小报"的发源地,自1897年6月第一张小报《游戏报》创刊,到1952年11月《亦报》的停办,前后存续达五十馀年。小报一问世,就秉承"记大报所不记,言大报所不言"的宗旨,尽可能远离政治,将视角下移,大量刊登社会新闻,专述市井小事,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将市民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一网打尽。小报"自由"、"消闲"的特性,反而让它的销售量远高于一般  相似文献   

18.
而今办报,大有大的难处。要办好县市小报,更是步履维艰。但是,县市报一经面世,就要“朝前走”,为首者,就是要有志向,有气魄。众所周知,县市报比较地市以上党报,有不少劣势。它层次低,起点低,采编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刊期长,印数少,时效差,覆盖面小;经费不足,印刷设备原始;有的上级领导不熟悉新闻工作,或视县市小报为多余。有时一遇政治风波,或经济困难,或新闻纸紧张,或出版印刷市场混乱,县市报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被压缩砍掉的对象。如此众多原因,都给  相似文献   

19.
《乌钢报》是乌兰浩特钢铁总厂办的,它是一张地道的小报,但小报有大气。其一,重视评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些企业报的同仁认为这话对大报才适用,而对企业报、小报来说,评论就可有可无。《乌钢报》几乎每期都有社论、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20.
和大报相比,小报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县(市)报的编采人员抬脚即可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员,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小报沉于基层,往往可以发挥出大报难以发挥的作用。近两年来,旬报立足贴近优势,力创乡土新闻多,经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