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2.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3.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4.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研究中有几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辨骚》篇的归属。所有讨论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二种:总论说;枢纽和文体论兼属说。持”兼属说”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是:《辨有骚》篇“未讨论全书的基本观点”,不具备指导全书的意义。①这便实质上否定了《辨骚》的“枢纽”地位,从而只承认它是文体论之一篇。我认为,刘勰把《辨骚》置入枢纽即总论的意旨在于,通过对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的研讨和对那些“举以方经”“谓不合传”的论评的辨析,以展示他的文学基  相似文献   

6.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7.
(一) 一千四百多年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他的文论名著《文心雕龙·辨骚篇》的赞语里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是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来,那就是作家和作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五十篇,只有《辨骚》篇单独而集中地论述了一个作家——屈原,这在该书的谋篇布局中,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安排。在对《文心雕龙》全书作体例类比的划分时,《辨骚》篇究竟是属于前五篇总论“文之枢纽”之殿,还是属于它之后二十篇文体论“论文叙笔”之首,也就成了龙学家们讼谳至今仍尚有歧见的议题。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大师,对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作品,作出了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事情。本文拟在研读《辨骚》的基础上,参照《文心雕龙》其它有关屈骚的议论,对一些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0.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11.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刘勰的《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最精辟、最深刻、最具创见而最富赞美之情的《楚辞》专论。它从通变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地位、后世影响等方面,对屈骚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不仅总结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的文学创作原则与规律,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楚辞》具有方法论意义,刘勰的楚辞观值得重视,此外,对“博徒”一词的误解预予以驳正,认为是褒词而非贬词。  相似文献   

13.
张玲 《现代语文》2006,(9):35-36
辨骚即辨析届原及其骚体学创作的化价值和学价值。约1500年前,刘勰在其所《心雕龙》中特设《辨骚》篇,中国学中的辨骚问题由此正式产生并得到学长久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纬》、《辨骚》二篇是在《宗经》、《征圣》的基础上,全面深入阐述了对待古代写作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革新的问题。“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是《正纬》、《辨骚》二篇所共同阐述的核心理论问题,它集中体现了刘勰对于古代写作文化遗产继承与革新的辩证观。这一理论主张同《宗经》、《征圣》二篇所提倡的理论观点一样,在《文心雕龙》的整个理论体系中都具有纲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勰《辨骚》的学术基础是两汉的《楚辞》学。汉人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虽然有褒贬两端,而皆以儒家经义之旨为准绳,往往失之于偏颇。刘勰始从经学中挣脱出来,多着眼于文学加以评骘,是其进步之处。《辨骚》列举十一篇《楚辞》作品之名,对于考辨六时期《楚辞章句》十一卷本,极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没有屈原便不会有楚辞体的产生。作为才士,屈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继承了北方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楚辞》"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而精到的楚辞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勰抛弃汉人一味以经解骚的陈腐的观点,坚持从屈原作品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它们“同于《风》《雅》”与“异乎经典”的本质特征。这“同于《风》《雅》”的“取熔经意”与“异乎经典”的“自铸伟辞”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精神与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