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你用早餐时,一片抹上黄油的面包突然从手上掉下去。它将如何落地呢?一定是抹有黄油的那个面着地。“如果某种事可能出错,它就会出错。”——这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世界上包括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都相信这个定律。今天它变成了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招生考试通讯》2007,(9):12-13
著名的"墨菲定律"是这样阐述的:"如果一块涂了黄油的面包片从餐桌掉到地毯上,那么一定会是涂了黄油的一面先着地。有可能出错的事情,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墨菲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各种不期而遇的错误和纰漏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一味地事后自责或懊恼都于事无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制定各种复习预案,并在复习的进程中不断修改和调整,以规避不完美事件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海外英语》2010,(12):64-64
西方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这样说的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这条“墨菲定律”其实就是一条恶作剧规律。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者要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墨菲定律说:“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在搞清楚风险之前,盲目快速推进只会把风险变成危险。  相似文献   

5.
1949年,一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在一次试验中,将16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结果,测量装置被装反了;他对此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笑话"可能出错,就会出错",人们便把"可能出错,就会出错"的现象称之为"墨菲现象"。由此想到在我们的培训工作中,不论是培训师或管理者,不论是学员或学生,也常常会遇到"墨菲现象"。如有的学员常在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关键点时出现错误,这就会影响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理解。我们姑且把培训中发生的错误称为"墨菲现象"。那么出现错误或发生"墨菲现象"是否是必然的?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所谓的"墨菲现象",就是我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推脱和理由吗?因此,在我们培训工作中,如何破解"墨菲现象"这一个魔咒,对于保证培训质量很有现实意义。一、如何正确认识"墨菲现象"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会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呈现千姿百态,主观认识也必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能准确地反应世界。鉴于影响因素众多,信息量大,客观性不同,在认识过程中,经过选择性原则、直觉等人脑机能,会存在认识偏差的,一般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反映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6.
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消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这种说法对吗? 对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这种划分本身,无须更多的证明,就可明白其不科学之处。这种划分本身就不科学,上面流行的那个说法还会科学吗?  相似文献   

7.
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消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这种说法对吗? 对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这种划分本身,无须更多的证明,就可明白其不科学之处.这种划分本身就不科学.上面流行的那个说法还会科学吗?  相似文献   

8.
现在人们要说某人头脑不好,想法糊涂,便往往要说“脑子坏了”、“你脑子进水了”、“你大脑进水了”。意思是脑子进水就会影响人的正常思维,就会干傻事。这当然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只是比喻。事实上人如果真的脑子进了水,脑子就坏了,人就生病了,是可能要命的,而不仅仅是干傻事。如现在的一些“脑积水”、“脑水肿”等疾病,都是很严重的。但是这个说法很流行,用的人特多。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谁最先使用的呢?原来,这一说法最早是由隋朝的侯白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在管理领域有“细节决定成败”一说,在家庭教育中,细节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发烧了,父母肯定会送孩子去医院。但是如果孩子睡觉打呼噜,父母可能就会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我们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和孩子打呼噜这两件事可能是相关的。您可能更要在心中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10.
“你看,前面那个就是‘飘飘’!”“我可没那么‘老孔’,晚上要‘学习文件’。”“8147,这件事有关‘RPWT’。”如果不是“圈内人士”,看了上面的话语肯定一头雾水,仿佛进了威虎山,到处都是“天王盖地虎”。如今,此类校园流行语已经成了中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如果你不懂几句流行语,就好像有点不合潮流,甚至还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丰富多彩迎合了中学生好奇、追求创新的心理。我们将对校园流行语进行一番大搜索,并给它把把脉,希望同学们能健康用语,文明交际。校园流行语大搜索(一)流行语之热门影片、流行…  相似文献   

11.
杨毅 《初中生》2010,(1):42-43
几乎每天,科学家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发现中的一部分会推翻旧的结论。流行文化总是伴随着一些“神话”或者半真半假的事,它们大部分对我们无害,但如果医生也相信这些,那可能就有点麻烦了。让我们看看那些“神话”吧。  相似文献   

12.
一滴水     
“妈妈,我的老师今天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如何才能使一滴水永远不干涸?这可能吗?”“当然可能,亲爱的孩子。一滴水很快会干涸的。可如果我们把它放入大海,它就会得到永生。你就  相似文献   

13.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法。按照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17-19岁之间,有人把这个年龄段称之为“危险时期”。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朦胧状态,尚未成型,加以正确引导,就会走上正路;放任自流,则可能误入歧途。正如大家共知的一个说法: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心理素质不合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徐兵对于欧洲中世纪的评价,一直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即以黑格尔为代表将整个中世纪称为黑暗世纪。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根本无科学可言。然而,如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中世纪加以考查,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学者W·C·丹皮...  相似文献   

15.
知错用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学生,谁都有做错题的经历。可你是怎样对待做错题的呢?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做错题时都会分析一下出错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自己确实不会做,就往往比较重视;但如果发现该题自己本来是可以做对的,只是因为一时疏忽或“没有想到”而造成失误,此时,恐怕很多同学就会对它不那么重视了。可终究你是出错了呀,不加理会并不代表你已经改正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以后再做这类题时依然出错,而且可能出错的原因也还是如此。其实,错误无论大小,一旦产生便说明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且欠缺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虽然错误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可能不同,但教师上课一般都不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出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明显,而且出错太多,反复纠正,原定的教学计划就不能完成,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些课常常是“教案剧”的舞台,即使有学生不小心出错了,教师也是急着让其他学生继续,而对出错的学生就不了了之。这就像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错误和发现新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由于算式中数多、计算步骤也比较多,往往会算得很慢又容易出错。怎样才能算得既快又不会出错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细心”。所谓“一看”,就是要看出算式和数的特点;“二想”,就是要结合算式和数的特点,想出适合此题的运算定律和性质;“三细心”,就是能够正确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时认真仔细不出错。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道例题吧。  相似文献   

18.
世上任何事,如果你觉得做着它索然无味,那就很难将它做好;如果你想把它做好,但苦于没有好方法,可能你会成功;如果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有科学的方法,你想要不成功,那也不可能。方法太重要了,兴趣更重要。作文,学生的最暗。谈文“色”变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寻求,终于找到了拨动学生创作激情的那根弦。  相似文献   

19.
写作就是交流,哪怕只准备给极少数读者看,也会下意识地考虑到读者反应。在这一点上我并不赞成“作者无须顾及读者”的极端性说法。但修辞其诚,作者如果因为名利的考虑迁就一些特殊读者,比如评论家、出版商、评奖要员、流行舆论的控制者等等,就可能以牺牲“诚”为代价,就可能花拳绣腿装模作样,落入虚伪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20.
马和骆驼一辈子谁走得远? 你或许会立刻说:“是马,一定是马!这问题简直低估了我的智商。”然而,新东方当家人俞敏洪说,是骆驼。 他相信“骆驼定律”。因为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