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是主要矛盾的聚焦点、精准扶贫仍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导向。"增强权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坚持认为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基本理论假设及其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精准扶贫中能够助力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农村社会环境。发挥专业优势,因户因人帮扶、链接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跟进评估,实现精准扶贫的动态追踪在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下精准扶贫的部署恰逢我国社会工作的初步繁荣,但是社会工作在助力精准扶贫中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难。为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通过政策嵌入、理念嵌入、方法嵌入和角色嵌入的方式将"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建立物理性连接。之后应进一步促进二者的融合,经由精准扶贫场域拓展迈向内涵更为丰富的农村社会工作,使得社会工作能够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即重点、科学地运用专项扶贫政策、制度和程序,对扶贫对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贫困治理模式,强调了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把社会保障作为最后的一张"安全网",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的方式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建档立卡、驻村帮扶、产业帮扶等16个方面进行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攻坚战中,高校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优势,一方面是贯彻"服务地方,守土有责"的理念,为精准扶贫贡献力量,为新一轮振兴辽宁经济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收入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在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4.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指凭借轮岗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引领帮扶学校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变革,以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力量,实现薄弱学校精准脱贫。这与旨在从根源上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相契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却遭遇了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的困境。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需要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正进入攻坚克难期,它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作为重要主体的学校在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大有可为。为了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积极发挥自身功能,学校需要在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伟业中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学校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的宣传工作;二是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帮扶农村结对学校;三是学校精心构建体制机制精准帮扶学生;四是学校帮扶学生的内容必须实现全覆盖。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当前扶贫对象识别不清,脱贫措施粗放化,扶贫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考核监督流于形式以及脱贫成效的短暂化等使得脱贫攻坚任务急迫且艰巨.因此,通过引入社会治理精细化,将精细思想贯彻脱贫攻坚全过程,精确识别帮扶对象,建立精细的帮扶措施,完善精细管理系统,加强精细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破解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理论在乡村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精细化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与精准扶贫战略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作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调整,精准扶贫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如扶贫对象识别的困难、帮扶举措的遭冷遇、扶贫管理的粗放化、扶贫考核的形式化等。为此,需要把精细化的治理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的全过程,通过建立精细化的瞄准机制、开展精细化的致贫分析、进行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等,既切实破解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困境,又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治理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和模式的发展基础上,2014年初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通过精准识别、帮扶、管理的机制来开展扶贫工作,打好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战。论文以社会治理的视角来分析精准扶贫战略,结合实际,以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为例,剖析"精准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实践困境,社会主体缺位和产业扶贫悖论,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和田地区普遍贫困的基本状况并对致贫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帮扶的措施和手段由开始的输血式扶贫,逐渐转向增强造血功能式扶贫.和田地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扎实有力,"援疆工作"和各级"定点帮扶"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培训带来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完善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机制,必须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反贫困机制转化,转换政府直接投入财政支出的扶贫模式,完善区域性开发扶贫模式,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扶贫是扶心教育、扶志教育、扶德教育、扶智教育和扶技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旨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对西部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省域5县32所乡村学校1051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分化倾向,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志气、道德、学业和技能等方面发展状态良好,但同时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引导。农村学校需要整合师资队伍、采取多样化的帮扶方式、实施个性化的帮扶方法和创新帮扶实践体系,以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理论从"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与"扶贫内容"三个维度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重大调整,即"漫灌式"粗放帮扶向"滴灌式"精准帮扶发展、"输血式"外向帮扶向"造血式"内生自扶发展、"经济性"物质减贫向"观念化"精神脱贫发展.这对于指导中国当前打好扶贫攻坚最后一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区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主战场。为有效发挥欠发达地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型治理效能,实现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跨越式发展,从治理创新视角出发,以实地调研为依据,在客观深入分析欠发达地区社区社会工作初步发展成果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部门必须真正理解社会工作服务型治理内涵、将社会工作纳入到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与财政预算、建立社会工作培育与"三社联动"机制、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机制,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必须深挖机构项目自主开发能力、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能力、提高机构资源筹措能力、精心打造社会工作品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8,(4):94-96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教育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农村教育扶贫是"扶教育之贫"的目标性指向,通过确定农村教育可行能力维度多方共同研制贫困识别标准,从个体与学校层面确立精准帮扶措施,制定教育扶贫对象监督评价机制,以期实现教育脱贫。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9,(2):18-23
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当前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行动,已经进入关键的攻坚时期。要彻底打赢这场硬仗,就必须分析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找准扶贫的精准路径。社会工作属于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助人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重大作用,使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精准扶贫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利器。因此,探究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通过同构性问题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社会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地介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工作本土化工作中,价值观的本土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果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来融合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平等、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社会福利等核心思想观念,并在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研究、学校教育、大众教化和社会工作实务等方面加以应用和不断完善,那么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价值观,例如服从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容易造成"伦理困境"的价值观,在本土化过程中,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同时,教育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保障。立足于秦巴深度贫困山区两河口镇的教育扶贫实践,分析教育扶贫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通过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结对帮扶、职教帮扶四大教育扶贫措施进行"造血式扶贫",提升人力资本开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但教育扶贫也面临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扶贫效益不明显、教育精准扶贫瞄准偏离与政策悬浮、教育扶贫主体单一化与扶贫客体被动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厚植人力资本,增加教育投入供给、构建教育精准扶持治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扶贫主体参与的教育扶贫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因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严重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精准扶贫中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通过教育帮扶实现精准扶贫,既是当前落实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也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切入点和着力点,还是彻底消除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做法。从理论认识不到位、实践上轻视"造血功能"、过于注重治标忽视治本、关注眼前效果缺乏长效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条件地理因素、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财政经费投入有限和经济落后的制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原因,最后,从强化教育精准扶贫理念、加大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施力度、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注重教育精准扶贫的层次性和巩固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等方面,提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失血"现象导致金融扶贫开始出现"贫血"的内卷化效应,突出表现为金融扶贫贷款的投放动力不断弱化、金融扶贫贷款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金融扶贫贷款的承贷主体不断缩小。因此,必须坚持"造血"式扶贫原则,根据协同治理理念,构建贫困户、政府、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多方协同行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融入乡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提升扶贫质效的价值。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具有与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村学校学生以及与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融入意蕴。基于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存在主体性困境、环境性困境以及制度性困境的日常事实,具体的融入路径有:以乡土情怀培养激发乡村教师的内源性责任感;促进乡村教师观照扶贫对象的职业教育恰切选择;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