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贤及今人诠释《老子》时,被释为通假的达一百二十余字。笔者根据上下文意及全书体例考察,发现有不少被误训为通假字的情况,认为用本义,引申义和常用义可解通者,均不必改读,并以此事实论证了季刚先生所说“读古书不必骤言通假”的正确。  相似文献   

2.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3.
《读书杂志》释“强自取柱”之“柱”为“读为祝”。“柱”已有“折”义,不必讲通假。方言用法也可为旁证。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中的多艾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但其对少数多义字的注释不是按照上述顺序排列的,存在一些问题。即:将引申义注释为本义;将通假义注释为本义。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6.
通假简论     
何谓通假?凡本有其字,不用本字,而借用与本字音同音近者以代之,统称之为通假。如此有意背离汉字以形见义的特色的“怪”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原因复杂。不自量力,试就通假起源及其发展、通假规律及如何探索通假本字等问题,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说:“尝以为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守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借为尤要。”(《群经平议·序》)此语甚为精当。要读通古书,要正确阐明古义,不懂得古代汉语中多有文字通假现象,是寸步难行的。但却有不少人把通假到处乱用,此可谓滥云通假。现择其要,例说如下。将异体字视为通假宇,将古籍传抄翻刻过程中产生的形近而讹之字也视为通假字,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8.
"通假"与"同源"是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通假义与同源义亦有本质区别。但是《汉语大字典》对这两种意义却一律用"通"词条来概括,似有不妥。工具书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展示字(词)的储存义(理性意义),及其意义发展的脉络。因此,对于具有本质区别的通假义与同源义应区别待之。拟对《汉语大字典》中"通"用法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9.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是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若不能识别其字是否通假并寻出本字,就会曲解文意或百思而不得其解。就某个字来说,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合事理,就可能是通假。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其书面义“唱歌”就与事理不通,即应初视为通假字,再寻出其本字。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地就字而论,而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反复推敲。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商君书》五十五个通假字 ,分析这些通假义产生的途径和方法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荀子》通假有如下几个特点:通假字数量多;通假字与本字对应关系复杂多样;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联系的类型占大多数;通假字与本字共存并用;只用通假字通假义,不用本字本义。  相似文献   

13.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4.
文言实词在很多语境中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一、通假一般来说,如果直接按本意读不通的字便可能是通假  相似文献   

15.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中存在着同音通假这种情况,这对阅读古籍,特别是先秦古籍,带来不少困难。王引之曾经引他父亲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誳为病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所以对通假字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这不仅对阅读古书解决由通假所造成的困难有帮助,而且对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研究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提示]“通假”也叫“通借”,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中学语文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通假字一般分为三类:(1)同音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的字,如“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这两字都读bèi,于是“倍”就按照“背”的含义来解释,释作违背了。(2)双声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相同的字,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通“穆”,它们的声母都是m。(3)叠韵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韵母相同的字,如“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它们的韵母都是ian。“同音代替”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1)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代替,如“砉然向然”中的“向”通“响”。(2)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丁”、“丑”二字作为单音词的本义、引申义、通假义及其派主词作了相对深入的探讨。一、从形义关系和音义关系等对个别字书的本义说作了有力的证实。二、针对古、旧字书对其诸多义项纷纭罗列的现象,从兼顾历时与分类的角度对其引申义与通假义作了系列化的探析。三、对此二词共发掘了30多个以其孳乳字所记录的派生词,并以义素分析法阐发了义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20.
了解文言文异读的三种类型。文言文的异读有三种情况。1.破音异读,即通过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2.通假异读,即甲字通假乙字时。读乙字的音。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保留古音,应按传统或习惯的音去读。(有人把多音字称为多音多义异读) 掌握文言文诵读的要领。包括读准字音。即读准破音、通假和古音三类异读;读清句读,即需特别注意句子中无标点处的停顿;读出语气,即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句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诵读出它们特定的作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