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2日,“两会”前夕,《工人日报》在“新闻周末”版以大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呐喊,因为我相信”——八旬老人三百次上书中南海》(以下简称《呐喊》)。这篇通讯是“新闻周末”编辑室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的重点稿件,通讯集中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位退休老人陈荣杰忧国忧民、连续50年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致力于反腐倡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2.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3.
《拚搏报》3月8日报道说:“最近,阿根廷足坛又出现一颗新星,这就是著名球星迭戈·马拉多纳的弟弟——乌戈·马拉多纳。目前,小马拉多纳已入选阿根廷少年队,这个队是为参加将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柯达杯而组建的。”《安徽体育报》3月16日在一则报道中说:“据行家预测,世界上最有可能突破二米四一大关的将是朱建华、默根堡……其次才是帕克林……”  相似文献   

4.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5.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我现在已经不踢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球。” 马拉多纳来到中国时这么说。阿根廷媒体说他胖得都爬不动长城了。他的一名随从也说,“马拉多纳是足坛的卢西亚诺·帕瓦罗蒂,我指的不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地位,而是指他们不可遏制的肥胖,连走路都没形了。”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结构厂政工科谢云辉:今年4月,我荣获了公司通讯报道特等奖。这是我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荣获此项荣誉。捧着荣誉证书,我无限感激指导老师——《新闻与写作》。 1994年初,我从车间调到厂政工科,做宣传干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公司电视台,我看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翻阅其栏目,其中的“新闻来稿评析”,“散文赏析”,“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标题写  相似文献   

8.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9.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12.
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优秀农村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们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把采访、写作放到一边,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公,还真有点“苦”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4.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16.
相识恨晚     
我订阅《中国记者》时间并不长,真有相识恨晚的感觉。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报道员,从事“土记者”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也许身在偏僻山区的缘故,从未听说过有一本《中国记者》杂志,是去年从《文摘报》上知道的。  相似文献   

17.
1991年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淮阴市、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县级台站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翁这一点来说,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多写身边事     
想当初,我学写新闻,一连奋斗了两个春秋,也没有收到一张采用通知单。妻子心疼我的身体,但我执意要继续写下去。妻便说:“你实在要写,就写写朱工吧”。我一想觉得有道理,干麻不写写身边的事呢?经过两天的采访,一篇通讯终于写成了。投到《中国电力报》,想不到十几天后就被采用了,我高兴万分。打那以后,我的笔更勤了,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见报,体裁有消息,通讯、教文、诗歌,偶尔还搞一两篇小评论。里面说的事,大都是身边发生的。前年春天,我去参加一个能源  相似文献   

20.
叶至善 《我是编辑》题解 电视片《围城》播放的时候,我从头到尾全看了,确实好,全家人都说好。片中那所三闾大学,是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拍摄的;汪教授住的,就是我的岳父夏丐尊先生的“平屋”。老伴满子看了更加高兴,等于年逾古稀又回了一次娘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