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诗外传》从表面看来似乎主要表现的是儒家思想,其实不然。本文认为道家思想才是该书的底色。在治国修身方面。《外传》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本,以儒家礼治思想为末,由本及末,儒道并举。在汉初儒道相争的思想背景下.《外传》的思想显得特出而与后世玄学融合儒道的思路有着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2.
邓牧是宋元之际的一位很有特色的思想家,自号"三教外人",以示他不列入任何正宗的行列,他对封建君主专制作出了猛烈的批判,后世称其为"异端"思想家。关于邓牧,学界一般只注意其思想领域的研究,集中在‘无君’论思想或道家思想,对他的文学作品很少关注,本文对邓牧的文学作品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贾谊《旱云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既被视为"诗教之宗",亦被视为"赋颂之首"。赋中融杂阴阳灾异思想,是汉初政治思想和学术的反映,与汉初黄老无为之术的推行实相表里。其对"云"所展开的体物铺排与具有政治意义的诠解,使后来此类赋体创作向两个维度伸展。贾谊对"云"之阴阳之寓的表现及其所蕴内涵和精神为后世师法。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中国传统数学发生广泛互动有其内在原因。就历时性原因而言,两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与学术渊源,其诞生、发展和演变均受到了易筮术数和道家哲学的重要影响,而道教所承黄老道学与传统数学学术脉络又均可追溯到先秦史官系统;道教与传统数学互动的共时性原因,则是两者在思维方式与文化结构上具有互补性。道教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双向互动有其内在机制:一方面是道教思想家往往援引传统数学建构道教义理,数学因而成为道教思想的一个内在部分;另一方面,中算家在研究过程中又多主动吸收道家道教思想,使之构成传统数学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及其义利学说,贯穿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西汉初期在义利俱轻思想的指导下,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为开创文景之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心理基础。汉武帝之后,道家义利学说为儒家义利学说所排挤,逐渐从经邦济世之道,演变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方,从而唱出了魏晋玄学的先声,成为魏晋玄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既是先秦以来学术杂家化的正常发展,又是汉初思想融合的产物,其主体思想和儒家思想体系一脉相承,还汲取了道家思想营养,融合了法家思想精髓,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客观上完成了儒、道、法三者思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创始人,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可以说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一名重要道家学派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并与之并称"老庄"。庄子的《秋水》一文博学深厚,蕴藏了我国春秋战国使其道家学说的一些重要思想,其文学价值颇高。这篇文章中的"反其真"与"美乐之境"所体现的思想及文学含义一直是当代文学家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此文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等对《秋水》中"反其真"与"美乐之境"进行解读,以期更为深入地了解、认识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春秋繁露》作为汉初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融合道家、阴阳家的诸多思想,并统摄了一些原始巫术观念,其天人感应思想与弗雷泽交感巫术之相似律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龙在《春秋繁露》中既有天降祥瑞的意涵,又是制龙求雨的工具性存在,也有天人相副的阴阳附会,集中代表了龙文化在汉初社会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秦亡汉立 ,汉初统治者注意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批判秦朝暴政并对之反拨。君臣多受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影响 ,从宽治国 ,与民休息。本文即从节约开支、约法省刑、鼓励农业生产等方面反映老子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这种“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成为汉初政治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道家思想是对稷下黄老思想和汉初体现黄老学说的著作思想总体特征的概括。新道家思想注意以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丰富和深化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又以道家思想统领全局,把儒家思想置于道家自然观念的范畴之内,追求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新道家对于儒、道两家伦理要素的整合,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精神面貌,并使其具有了现代性的蕴含,为发挥其对现代人伦危机的救赎功能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形象的转变是学术发展变迁的缩影。汉魏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以《淮南子》和王弼最为典型,他们认识的孔子形象经历了从"体道者"到"体无的圣人"的转变过程。"体道者"形象,表现了汉初道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而"体无的圣人"集中展现了汉魏之际道家学者对"道"的全新认识。这种转变,反映着道家学术走向义理探讨的发展趋势,也是道家学派一直以来对统合儒道努力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金陵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87-89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臣,他那传奇的一生都与道家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他通过道家自然之"天道"找到了政治依靠刘邦,完成了人生的重大选择,并运用"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的道家"顺天"思想,为刘邦取得了争霸天下的有利条件;张良"无为而治"的道家政治措施,使汉初经济很快复苏;道家淡泊名利、珍视生命的思想促使又张良走上了归隐之路,他运用辟谷、导引等道家养生方法自我修炼,达到了超凡脱俗的殊胜境界。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旨、融合儒法等家思想的汉初集大成之作,其教育目的也体现了这一"以道统儒"的特点。其"主道员"、"臣道方"的教育等级论对君主和人臣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期望;其"返性""去载"的教育目的论基于道家人性论的立场,借鉴儒法等家的学习思想,提出培养不同类型的、为维系统治和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的教育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15.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在以"道"为本体的基础上对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同时融入改造了的儒、法两家的思想,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汉初调和、致用的学术取向与思想特质。在政治层面上,《淮南子》通过"因"、"权"的运用对君主的"无为"加以拓展,强调"无为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宇宙生成演化进程的哲学家,其哲学著作《老子》围绕“道”这一中心哲学范畴,系统地表述了朴素辩证的宇宙发展观、直观认识论和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历史观,以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到荀况、王弼、张载、王夫之等后世哲学家;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还曾一度在汉初、魏晋时期的意识形态领  相似文献   

17.
<正>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学术的分化和综合,是两种最常见的态势,也是学术自身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两者或交互发生,或错迭并行,由此使学术之树日益茂盛、茁壮。本文以先秦、汉初为限,分析这两种态势的作用和特点,以期进一步把握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大多数思想家没有摒弃或没有完全摒弃神道,不同程度地为神留有一席之地。这不是思想家们认识不足,是社会习俗所致。千百年来的传统为之彻底放弃难以实现,在诸子百家学派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日“祭如在”,这是从信仰上说的。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最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形成于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道家认为"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记录在《老子》一书中。关于《老子》一书的编纂过程,有不同的意见,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管理谋略是"柔弱之术",而老子的社会目标则是"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20.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圭皋。集中体现黄老思想的《黄帝四经》是研究黄老学说的重要典籍,其中的《经法》篇对于法制的具体阐述集中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法律思想。其余各篇中也有法律思想的具体表述。《黄帝四经》的法律思想同儒家法律传统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后世的发展中,黄老思想已融入以儒家为主流的帝制政治法律思想体系之中,并成为后世一些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