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近溪作为明代泰州一脉代表人物,与王龙溪并称为"二溪",其学以阳明学为根基,为王门正宗。唐君毅、牟宗三对近溪之评价略有差别:牟先生从本体论评断近溪学之地位,前期对其推崇极高,认为是最圆融之王学之境界,后期则将近溪之特色收缩为功夫实践上的表现,故仅置于泰州门下为一大家。唐先生的评价则从工夫论入手,认为近溪之工夫论之特出之处,既能显良知良能之平常日用之自然,又能不放失而谨守敬畏之意,仁智合一,语义圆足,其评价前后一贯,甚至后期更为推崇。然近溪固然有进于龙溪四无说之只立先天正心之学,工夫上却只较龙溪更细密而切近。近溪重心体之明与智,实仍偏向阳明之心学,与伊川朱子持敬之论实有距离。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基于本体工夫合一论,肯定了尹焞继承程颐思想强调躬行践履和居敬涵养的本体工夫,反驳了米熹基于居敬穷理二元工夫论的指责.全祖望为有心学倾向的程门弟子王苹设立学案并阐明其将洛学传播至浙西的思想史贡献,肯定其人品学问并反驳了朱熹对心学的门户之见.黄百家指出吕、程中和之辩中,吕大临的“求中”说以“中”为万物本性与宇宙本体,其说开启了道南学派“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的宗旨,而且可谓朱陆无极太极之辩中围绕“中”的论争之先声,并引刘宗周的独体之存发论述了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的表里关系,引黄宗羲之说肯定了吕大临以心体之流行贯通未发与已发的观点.全祖望阐明了洛学私淑陈瓘、邹浩的学术渊源并批判了其三教合一论.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朝大力表彰程朱理学,清初学界一时大有"由王返朱"之势。李光地作为理学大臣,其《读孟子劄记》却反映出"朱陆兼采"的思想趋向,并成为他此期学术的重点与特色。从李光地对孟子"工夫论"的阐释可见他试图用程朱所强调的"工夫论"来弥补陆王"空疏"的缺陷,以实现治学思想上的"本"、"末"两全。榕村之论带有调和朱陆或称"朱陆兼采"的色彩,强调为学工夫。当时,"弃虚蹈实"已成学术共识,李光地的"朱陆兼采"学风正是顺应了学术思潮在"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代表着清初学风必将弃"尊德性"之"虚"而走上"实而又实"的"道问学"路径,从而开启乾隆年间考据学风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黄绾对阳明心学既有本体论上的继承发展,又有工夫论上的批评修正。他的本体论思想仍以心学为基础,在以心为本体的前提下,以艮止存心;在工夫论方面,黄绾以强调功效、学与思、天性人情之真来修正王学。黄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学内部一种新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5.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析了唐代官学中的学规、学礼,并甄别了相关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清初实学学风背景下,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成为王夫之孟学研究之重点和特色。王夫之主张人性一元论,提出“日生日成”之性论观;重视为学工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阐释和实践传统道德观念。王夫之的学术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潮密切相关,其孟学研究传递了清初学风转轨的重要讯息。  相似文献   

8.
李滉(退溪)对朱熹理学的传承主要体现在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论和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李氏对朱子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立了一个以理气二物说、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说、格物说和敬学为核心内容,以主理为特征的性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阳的学说和工夫是基于纠正阳明后学之弊而建立的。其"良知说"一方面将王阳明的良知学与易学之精蕴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将周敦颐的无欲说和良知学贯通起来,从而丰富了阳明的良知学。刘阳为学最鲜明的特色则是重践履实功,并以此著称于世,是江右王门修证派之大家,而其工夫论主要是在具体指点学者的用功中呈现出来的。他正是通过实际的践履工夫,真正地践行圣贤之学,故成就了圣贤人格。这正是阳明学的一大特色和贡献,也是江右王门的最大特色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宗周是明末著名的理学家,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纪以来,有关刘宗周的理学研究一直在不断推进中,相关专著不断涌现。随着学者在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等方面研究的深入,许多概念经过梳理后逐步明晰起来,刘宗周思想的面貌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纵观百年来刘宗周思想研究的进展,呈现出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矛盾到圆融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气象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具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辩时持早异晚同说,并肯定了陆九渊的太极元气论与重视尊德性的修养工夫论,从先立本体的心学立场出发,强调了先立志,然后求本心(心即理),最后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学问路径,同时又力图调和朱陆异同。编纂者指出陆学虽源于江西,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主要依靠四明陆学,其代表人物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的思想不尽相同。黄宗羲批评杨简将陆九渊作为工夫入门的发明本心当作工夫之终极目的,从而将陆学禅学化了。  相似文献   

13.
部分研学旅行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缺失引发了社会批判。研学旅行天然具有美育属性,其审美本质在于对异质生活的体验,即情境性。中国古代的"游学"存在"曾点之乐"和"经世致用"两种传统,都具有美育特征。在复杂性和移动性高度突显的当代社会,研学旅行应彰显其教育本义、聚焦审美体验、鼓励情感交往,并可以通过博物学、意象论、情感论和生活论四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的学术关系论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即"学理","术"即"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支干"的主张是蔡元培学术关系论的核心观点。追溯蔡元培学术关系论渊源并重新解读其内涵,对于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词学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词作之本"意内言外"论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创作运行与意致呈现关系的考察。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主要包括词意表现新颖独创论、含蓄深致论、真实自然论、圆融浑成论、不可取巧论及精粹凝炼论;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将言为意用、笔为意用、意随辞转的创作原则极致地张扬了开来。现代词论家们从不同视点与程度上或承衍、或充实、或深化、或创新了古典词意论的内涵,完善了传统词意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的哲学主要是讲形上学的,但是也涉及工夫论。方东美的工夫论是对前人工夫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工夫论的目标是"无限开展的人生",视野是"天人合一"的广阔视野,态度是踏实肯干、兼容并包和超越创新,进路是进修与顿悟,特点是"上下双回向",既重视超凡入圣,亦重视由圣返俗。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哲学是对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思想体系架构,它不仅是思想理论的创造性的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体验的直接描述。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可归结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本体论是其思想学说中的世界观和基础理论。工夫论就是其心学的方法论。工夫论是本体论的具体的展开,它探讨人生宇宙本体的呈现和实现的方法途径。境界论就是其道德修养的目的论,它说明了人生的意义。自得、体验、实践是诠释阳明哲学的三个要素、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杨甲仁是固守陆王心学传统的清初四川学者.他认为心性本体是自孔子以来儒家一以贯之的,是个人所认取的自己内心显露的灵明境界,是主体意识超越化.以此而来,他主张先认本体后做工夫,工夫是就本体而做的,没有离本体而言的工夫,否则即是支离.由于本体的获取不是依功夫而来的,功夫的意义只是对一时显露的本体的持养,所以他认为工夫只分生熟,不分层次.站在心学的立场上,他吸收朱子的理气论,将其改造为统属于心性修养论的性气论,主张性气不离不杂,而其目的则在于论证修养论上的以性化气.  相似文献   

19.
在为人处世上,黄宗羲对杨时的软弱无为颇有微词.在哲学思想上,杨时致力于统合北宋五子的思想,开朱熹思想之先声,但仍不免浸染了禅学.编纂者反对后世因为尊崇朱熹之学脉而过于推崇道南学派代表杨时、罗从彦的观点,并订正了《豫章年谱》与《宋史》中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上的讹误.编纂者肯定罗从彦、李侗静中体验未发气象的本体工夫论是对程颢静坐体认天理的识仁思想的深化,是入门的工夫手段,而朱熹的批评是担心此方法之流弊,因此朱熹居敬穷理的二元工夫论已背离了师说.  相似文献   

20.
在宋明理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上,朱子、象山、阳明均持肯定态度,只是阳明强调心理一体,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终极天理的内在性上,朱子兼强调其内在于万物与内在于人的两个方面,所以他的工夫论既有向外的"道问学",又有向内的"尊德性";象山和阳明强调其内在于人上,故而他们的工夫论重在向内的"尊德性"。由于象山没有指出心在本体论上与终极之理是一体的,所以他并没有详细论证心对于外物的统摄地位。这一点直到阳明才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