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又以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科学理论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入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中所蕴含的社会性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性与社会关系的具体现实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思想政...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的个性、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以人为本”的精神缺失,高校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队伍和教育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科学的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也曾经深受二者的影响,但马克思思想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我们揭示了科学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和谐”作为社会状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建立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其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其自身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和同时代学者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把人类对该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邱少明 《文教资料》2007,1(27):40-42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阐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现代社会思潮对人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科学阐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以马克思早期的某些论述以偏概全;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的方法,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10.
费萍  杨敏 《文教资料》2005,(35):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只有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才能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等重要。只有形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及其关系问题的思想的科学理解 ,才能科学把握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研究人就必须以人的需要作为首要前提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的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清楚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即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需要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需利导、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批判改造,从感性实践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理解,天才地作出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科学”思想论断。马克思“一门科学”的思想蕴涵着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的感性及其实践生存论,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共进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实践能力的社会的人。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本质所做最高的理论概括,它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教育人、发展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简要阐述,并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点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国家与法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更是马克思从唯心史观走向唯物史观的桥梁。马克思关于国家与法的思想经历“理想主义”、“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阶段的历史考察,我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品格,为我们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7.
重农学派曾一度引领欧洲经济思想潮流,对重农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重农学派的批判集中体现在“描述”与“揭露”两个环节,前者客观地呈现了该学派的基本思想,后者在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揭露”了其学说体系的内在矛盾与不足。从马克思构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看,其对重农学派批判的理论效应主要有三:一是通过对重农学派“最低限度的工资”理论的改造与建构,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二是重农学派关于原预付与年预付的观点为马克思分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三是通过对魁奈“经济表”相关思想的改造与建构,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当代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其理论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马克思在扬弃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理论的萌芽时期、理论的雏形时期、理论的形成时期和理论的深化时期。马克思正是在这四个阶段中一点一滴地形成、发展了自己科学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揭示文艺主体性命题的理论涵蕴,是近年来文艺理论探索与争鸣的热点之一。对于马列文论来说,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是文艺主体性命题的哲学基础。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为理论依托,论证文艺主体性命题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是马克思构建内容科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根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有益成分,尤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生产力以储备社会保障资金的部分。同时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的内容,也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借鉴。而马克思自身辩证唯物世界观的确立保证了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构建的个体思想前提。探究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构建的理论渊源有助于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并正确地引用其思想服务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