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京派”就产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它在与“左派”、“海派”的共存与斗争中,显示其独特的文学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京派”作家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本文以“京派”作家的心态为突破口,探寻这个文化群体的特点。当然,人的心理结构本身是复杂且矛盾的,探求作家的心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揣度性,本文只能做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3.
京派和海派共同崛起于30年代的中国坛,以迥异的风格给读留下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本试从不同的化角色认定,即“高贵的乡下人”和“敏感的都市人”的角度,分析孕育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的京派和海派在艺术和审美理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一 ) 《边城》发表于 1934年 1- 6月的《国闻周报》。刘西渭曾称这是“一部 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小说的发表,颇具意味地回答着 1933年以来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实践着“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的“京派”文艺思想②。 作品自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成了评论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边城》始终是人们透视作者精神世界,解析作者作品底蕴的一个无法取代的窗口。面对作者笔下古朴、纯美的“边城”桃源世界,人们神往、礼赞,但又不免对沈从文的人生态度与文学理…  相似文献   

6.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巨大反差,深刻地影响了两地的文学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京派和海派的母体。上海文化的洋化程度较深,这使海派的文学选择明显带有先锋性;京派的文化选择既是平民,又是贵族的。与此相对应,是京派小说家以高品位文人而自居为“乡下人”,而海派作家的文化角色则是“敏感的都市人”。在审美追求上,京派重乡土民俗,海派重洋场声色。京派使自然人性带上浪漫情调的神性,海派使现代都市性意识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一、“关东话剧”的后崛起1979年,新时期戏剧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以摧枯拉朽的伟力和狂飚突进的气势,突破了一个个多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有力地配合并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这一年,“海派话剧”、“京派话剧”争奇斗艳,“关东话剧”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般是从京派和海派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解说京海派论争,其实,租界文化现象才是论争的原发点和问题的核心.租界的文化风气和文化规则,构成了京派文化的"他者",一定程度上规约了京派的文学理念和京派文化身份的重构,京派的文化品格在与租界文化的对象性关系中得以展开,京派对海派恶劣品性的批判,从反面确证了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相似文献   

10.
1940年代后期京派文学面对日益紧迫的政治形势,在如何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上,“新生代”表现出与30年代京派作家沈从文等人不尽相同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文学天然包含现代政治的某种属性,在文学中谈论政治并不必然就侵犯文学的独立性。他们致力于在文学的内部讨论政治,将政治处理成一个文学问题及文化问题。远在上海的京派同人李健吾同样强调艺术表现上的重要性,但却不囿于“艺术而艺术”。他重视文学对现实的直接作用,试图在时代意义中寻找“力”的美。  相似文献   

11.
我不大赞成以地域区划教学流派,尽管近年曾经出现过诸如“京派语文”“、苏派语文”、“海派语文”等提法。我以为,教学本身  相似文献   

12.
从20年代末开始,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但却很有特色的作家群,被人称之为“京派作家”,这派作家所崇尚的是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对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所熟悉的农业大文化表示温存,追求一种纯情优美的乡村生活,“乡情”成了京派小说的“魂”。在艺术上,京派小说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和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散文化是京派小说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中国小说向逐步打破故事叙述模式的世界小说靠近  相似文献   

13.
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几乎不再有真正的海派。海派在大陆的消隐跟国家意志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上海大都市文化的没落、Mass Culture的整合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海派艺术被一些作家传承,但被誉为“海派真正传人”的王安忆其实并不是得张爱玲真传的作家,而真正具有海派遗风的作家是台湾的白先勇、旅居香港的诗叔青以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等。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京派”作家纷纷复员平津地区,北平的“京派”作家集中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京派”作家的政治取向不同,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斗争策略亦各有侧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战后“京派”作家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本刊曾于199今年第4斯。95年第1期选载过钱理群、吴晓东两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第一、二章文学的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第四章战争年代,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根据读者的要求、本刊将继续刊登余下的三章,即“建立规范”、“歌颂与放逐”、“文学一、京派与海派1934年1月10日,小说家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被人们称为“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中国以后,继续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工业生产从一个非常低的基础上稳步上升,以…  相似文献   

16.
《今日教育》2009,(1):16-17
这张全国中小学名师“流派”分布情况图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名师的区域性分布情况。其中,有因相似地域文化浸润形成的名师流派,如:包容、大气的“京派”,追求精巧、体现创意的“苏派”,开放而灵动、鲜活而婉约的“海派”,追求开放、理性、实干的“浙派”……另外也展示了一些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名师分布情况.如广东的丁有宽、四川的李镇西、辽宁的魏书生……  相似文献   

17.
提起“上海”,就联想到“海派”一说。本文主要通过对30年代“京海论争”前后的有关史料的梳理、释读,重点分析了那些字里行间流泄出的文化心理内涵,指出“海派”名词牵连着一整套话语,“海派”话语意味着“五四现代观”有关“上海”的描述与想象。重新理解、想象“上海”,应从反省“海派”及其话语开始。  相似文献   

18.
张越 《教育》2006,(22)
俯瞰中国高校的分布大势,每一所学校都透射出一种地方精神的沾染痕迹。如果说清华、北大等北方高校是受到了“京派”文化辐射的北方文化圈的影响,那么复旦大学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以时尚与细腻为特征的“海派”文化的熏陶。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曾说,北大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复旦则是“平民化”,复旦的气质契合了上海的城市性格。经过百余年历史沿革的复旦大学,涌荡着这个城市中最为活跃的思想因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座城市进步的足迹,同时也被这个城市的性格感染,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也不免怀有一些固执的“阿拉”情结。“阿拉”,是上海话…  相似文献   

19.
“书画同源”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不能因为“同源”而误解为“同流”。所谓“同源”主要是指书法起源于象形文字;因为象形,也就有了图画的意味。在最早的时候,情况的确是这样。但如果因此而认为汉字至今仍有象形的特点、以及把象形看作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根本原因,那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股强有力的文化热潮,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涌起。文化问题,引起这样广泛的社会反响,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和注意,这在建国以来还从未出现过。一时间,“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幽燕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少林文化”、“三秦文化”以至于什么“丝绸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的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