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持续关注。通过规范性研究,发现我国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浪潮冲击下曲折的历经了道德革命、社会主义道德改造以及工商化的道德改革这三次现代性的转向,这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走上了泛政治化道德、工具理性主义道德之路。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方案需要作出内部批判和修正。一方面,承认现代性道德教育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批评现代性道德教育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政治化、工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4.
泰国华文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产生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运动遥相呼应、同步同构,形成批判现实主义主潮,新诗创作成就十分突出;第二次浪潮产生于50、60年代,各体文学创作上获得大面积丰收,其中小说创作成就尤其突出;80年代至今为第三次浪潮,散文和微型小说的成就尤为突出。泰华文学具有四大特征:以现实主义为主流;逐渐融入各种现代性元素;浓厚的潮汕文化色彩;湄南想象形成的地缘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按照历时的方法,可把现代性划分为前期现代性、中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按照逻辑的方法,把现代性划分为启蒙现代性、理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三种"现代性"处于一个既爱又恨的紧张状态。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三种"现代性"都是相互继承、辩证否定和发展的,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发展的三次浪潮中,大学理念逐渐走向多元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理念充满矛盾与交错、对抗与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理念的灵魂,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的基石,市场主义与国家主义是大学理念的生存机理。当代大学正处于多重转型当中,追寻自身内在的精神家园、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平衡,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全球化时代"国家、社会与大学"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现代性构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湖湘文学,在西方现代性观念和湖湘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三种现代性想象方式:以经世致用的理性精神为特征的启蒙现代性;以强烈浓郁的爱国情怀为核心的革命现代性;以神秘浪漫的巫楚文化为底蕴的审美现代性。这三种现代性的想象方式,构筑了20世纪湖湘文学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面相。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三个方面,对应为现代化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和宗教世俗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展开是以"自反"为主导的,它带给20世纪中国人最全面的后果就是生存背景的被改写,"断裂"成为20世纪现代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问题是两岸文论界近一二十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整体观照中国大陆文论界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历史,讨论其成为言说百年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的重要理论意义,指出台湾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构成了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部分。台湾学界引入"现代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多元文化下的"现代性"呈现出内涵日渐丰富和复杂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并由此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两岸文论的"现代性"论述有着关注的共同问题,台湾则在殖民现代性问题、重层现代性、现代性与原住民论述的兴起等问题上显出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应接和融人全球性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首先要突破现代性困境。这就需要有全新的思维与实践范式。生态哲学与和谐社会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判断,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是解构、重塑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儒家德育向现代性德育的转型;第二次是革命伦理教育取代了现代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第三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摆脱了革命伦理教育的窠臼,重新走上了现代性德育之路。历次转型中,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儒家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被遗忘"了。这种"遗忘"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从超越浪漫主义理论遗产,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其实是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是在卢梭开启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生成的。其"根源",不应以现代性的方式,在年代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寻找,而应该理解为其本质和样式。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轻蔑和仇恨这种奠基性情绪。  相似文献   

13.
张磊 《辽宁教育》2013,(5):38-41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科学、理性、自由、世俗化是现代性所高扬的大旗。而教育现代性在现代性大旗的指引下,始终秉承着理性、自由的理念。传统文化某些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教育现代性面前遭遇了困境,这样一种困境使得传统文化必须对自身在古今中外方面进行创造性革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过程,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后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多数学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概念解读为一种制度变迁和社会规划。而吉登斯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也凸显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现代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指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现代性的文化诉求通过时空重构,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性进入其发展的高潮阶段。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并存,这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规划”,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经过器物、制度层面的尝试,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努力从文化层面寻求现代性的动力。这是一次真正的启蒙运动,成为20世纪及以后中国现代性动力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使得人性在现代性社会中,遭遇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在现代性视阈下从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然意识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加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元现代性是一种与传统现代性理论相左的现代性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不同历史文化在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所谓多元现代性,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作用于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并产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模式.多元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发了文化与现代性结构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现代性本身也作了重新解释,因而拒斥了只存在单一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多元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的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导致了人领域的现代性张力,形成了人编辑新的理论逻辑:一是要找准知识权力角色定位,二是重视人反思,三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促进先进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由现代性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接受,同时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之一,语言这一特殊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立足现代性视角,对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背后折射出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学信仰危机、大学精神迷失和大学文化功利,是中国大学精神现代性困境的具体表现。现代性社会问题造成人心灵秩序的失范,经济伦理异化造成人精神的沦落,大学发展理念的嬗变造成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后现代主义的崛起造成新的价值虚无主义,这些是形成中国大学精神现代性困境的根源。中国大学只有坚持大学信仰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确立真理归真和价值回值,追寻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以传承和创新人类先进文化为己任,才能获得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