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理论层面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条件和实质进行初步的探讨,进一步探究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学习的关系:儿童语言是儿童的一种习得,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体现,而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种途径;儿童语言习得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促进儿童更好地学习以更好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今日教育》2011,(10):5-5
@孙云晓: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指关心和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解放儿童,指尊重儿童的权利,打破对儿童的束缚;发展儿童,指促进儿童和谐成长,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概言之,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3.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学习方式,也是儿童的生存方式,儿童应该拥有游戏的权利,那么,保障儿童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因为游戏的时间是儿童生命的节律,游戏的空间是儿童生存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绘画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儿童画画,其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乙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敞开儿童心扉,提高儿童素质,教会儿童绘画,培养绘画人才,并使儿童在绘画中舒展自己内在的想象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进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走向儿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利 《教育科学》2001,17(3):62-64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6.
论儿童的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儿童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作为成人,不仅要了解儿童学习的意义,同时更要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应该说,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和儿童的家长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一贯重视儿童的学习,然而,由于对儿童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在对待儿童的学习问题上,出现了严重违背儿童学…  相似文献   

7.
卢梭曾说:“有了生命,接着也就有了需要。”需要是个体生命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原动因、目的和归宿,是人的各种积极性的源泉。对儿童而言,儿童需要是儿童生命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儿童需要的满足关系到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为此,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儿童的需要,并创造一定条件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使儿童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儿童应该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是针对儿童,为了儿童的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儿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儿童探究的权利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知识”。当教育沦为一种训练,当儿童沦为做题机器或知识口袋时.教育已经产生了异化。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探究对其建构意义、理解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若想成就“智慧人”,就必须向儿童归还探究的权利.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10.
缺陷儿童是指除身心残疾以外的各类非正常儿童,是介于正常和残疾之间的儿童,如唇裂、面部畸形等先天性有缺陷的儿童。由于缺陷儿童的身体因素,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公正的待遇,如果父母、学校不能科学、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就会使缺陷儿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回流儿童是从流动儿童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群体,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相比,回流儿童具有留守和流动的特殊属性。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回流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只在物质层面对回流儿童实施援助将会忽视他们的内部发展需要。希望是人的本体需求,教育应践行有希望空间的教育或蕴藏希望的教育。探寻回流儿童在空间转换中的希望体验,并进行内在意义分析,可以走进回流儿童的生活世界,用理解与爱开启回流儿童的生命图像;关注回流儿童的身心体验,在教育关怀中呼唤回流儿童的生命意义;重视回流儿童的情感变化,从透视空间中促进回流儿童的生命流动。  相似文献   

12.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探究武科学教育教学指导》,韦钰,2005年)。实践证明,它在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儿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促进儿童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2004,(1):30-32
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在探索中,我注意研究儿童,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中,我发现儿童都是爱美的,他们爱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爱美”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我还发现儿童都是多情的,他们的心中怀有最纯洁、最真切的情感,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过分;儿童都是喜欢活动的,正是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有较强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汤梅 《民族教育研究》2006,17(5):98-101
据有关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和家庭重视智商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所造成的。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童年是培养儿童情商的最佳时机;从儿童的接受心理来看,儿童普遍喜欢听民间童话、故事、儿歌等。因此,把民间文学应用到儿童的情商教育之中,应该是可行且饶有乐趣的幼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理解儿童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儿童文化的本质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的形成离不开儿童的身心特征、群体同伴交往、师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影响。与成人文化相比,儿童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儿童文化是充满热情、易变的,凭感觉的成分多,而成人文化相对来说则体现为科学性、理性化,具有客观冷静和稳定的特性;儿童文化是充满张扬和想像的,而成人文化却表现为现实性和重复性;儿童文化的价值观具有多样化、易变性的特点,成人文化的价值观则更体现为固定化和不灵活性;儿童文化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17.
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教师话语权到儿童话语权再到儿童的多元表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伦理规范,也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挑战。理解与对话是儿童话语权的基石;儿童享有参与权是儿童话语权的核心;儿童的多元表达是儿童话语权的集中体现。儿童话语权以及儿童多元表达的倡导,既是多元化观的反映,也是时代教育主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繁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儿童关于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是儿童对生物繁殖概念非正式、朴素的理解。本研究参照既有的典型测验检测了48位3~5岁儿童对生物繁殖的本体区分、解释和预测能力,并结合儿童访谈分析了学前儿童对繁殖现象的因果解释机制。研究发现,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与领域熟悉度有关,相比动物和人,儿童对植物繁殖概念的认知欠缺科学性,4~5岁是幼儿关于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形成的关键期。访谈发现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和转变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学习的共同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幼儿认知特征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以支持性回应、信任性指导培养儿童积极的科学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当儿童回答或是解释一个问题时,儿童总是在言语表达的同时还用手势来进行解释。当成人或者是教师在给儿童解释问题或是传递信息时,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会用上手势。本文主要是给大家介绍手势在儿童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手势对儿童所掌握知识状况的了解比从言语上更重要,以期望对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