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活动内容:二人抢数的对策。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抢数策略的研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竞争意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而立足教材开展数学问题的探究,借助教材例题,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立目标,创设情境,搭建平台,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决心与勇气.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18~19页的例题“想想做做”。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正方形、长方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应用的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依托教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做到:提出数学问题—探究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冬  胡高爽 《湖北教育》2002,(21):34-35
教学目标: 1.对学生的统计图、统计表分别进行展示、评价、修改。 2.初步培养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和统计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一些简单的统汁活动。  相似文献   

6.
陈闽旭 《考试周刊》2012,(48):71-72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过程,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者结合实例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指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1~43页。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探究,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2.经历观察比较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小机灵”是个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评析:教师运用谈话法为全班学生引进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科教学应立足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苏教版小数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交流意识及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加强、提高对学生数学合作交流能力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实践活动题为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怎样收集、整理信息,同时还要进行分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三、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养。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观察、操作、猜测、调查、统计、分析、归纳等等,学生的观察、注意、计算、思维、实践、创新、合作和交流等多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  相似文献   

11.
【案例前的思考】◆课堂上怎样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估数活动?◆估数活动对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起多大作用?◆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背景介绍】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数豆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课前我一直在犹豫:现在的孩子很聪明,100以内数的读、写、数都没有问题,还有没有必要用一节课来数豆子呢?我又想:以前的统编教材中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现在实验教材中安排“数豆子”,肯定有“数”的必要。课…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知识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拟人化的动物插图、竞赛性的练习,有趣的数学情境等,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游戏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融洽师生感情.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观察、分析、实践、合作等能力及探索的精神,初步形成统计的意识. 4.通过调查、探究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活动内容:设计客厅地面的地砖铺设方案,计算出所需地砖的数量。活动年级:四年级。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参与实践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3.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过程:一、课前活动。1.仔细观察,初步了解家中地砖的铺设情况,如地砖是如何拼缝的,边条用什么材料。2.计算:你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哪种规格的地砖?共用了多少块地砖?3.到建材市场了解地砖的规格,并作好记录。[学生在观察、测量、了解家中客厅地砖的铺设式样及计算面积的过程中,运用调查…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其教法重在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和质疑猜想,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通过这一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延续他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多元评价,保护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联系实际,大胆探索,不断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数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愉快的探究活动,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索圆柱体积与容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